摘要: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承载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使命。文章通过分析文化自信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厘清二者互融互生的内涵,并从心理、文化、实践与创新等维度分析其时代价值,以深化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路径,即树立正确文化意识,强化主流价值引领;提炼优秀文化元素,夯实文化自信根基;亲身感悟传统文化,唤醒文化自信;拓宽文化传播广度,坚持守正创新。
关键词:高校;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价值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36-0025-04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2023年省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示范计划项目“‘立足文化自信,彰显时代特色’的传媒艺术类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KCSZ05037);2023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深度融合的路径研究与实践探索”(项目编号:2023GXJK105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文化自信视角来看,高校要在尊重历史、弘扬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结合当下社会发展的需求,让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命力。当前,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数字原住民”,有时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甚至出现文化自我认知模糊的现象。因此,高校要承担起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责任,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中的有效传播与创新发展路径,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一、文化自信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
1.坚持文化自信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动力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积淀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精神,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1]。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因此,只有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提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保持其生命力与影响力[2]。文化自信是来自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更源于对其与当代社会、国家发展的高度契合的认知。中华文化中的仁爱、诚信、民本、正义等理念,依然是当代中国社会治理和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换言之,坚持文化自信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更是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文化自信引导着人们通过新的方式和形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让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理念在现代社会中演变为“以人为本、服务人民”的理念,进一步强化了国家的治理能力,增强了人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2.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构筑文化自信的根基
文化自信的建立源于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可,但这种价值不能停留在历史维度中,还要积极弘扬和创新转化,将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和精神与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牢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长期以来,中华儿女始终对“传统文化”保持一颗敬畏之心,无论是国学典籍、民歌民舞,还是字画、古建筑,都是在一代代传承下发光发亮,其蕴含的文化思想与精神价值对现代人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将其融入当代生活、形成强大文化自信的关键。从传承发展角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要求不仅要在内容上进行延展,更要在形式上进行更新,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传播模式和公众的文化需求[4]。目前,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相关部门和爱好者利用数字博物馆、虚拟现实展览等方式,使文物和古籍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呈现给全球的观众;而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影视、动漫、游戏等文化产品的创新开发,也吸引了大量的年轻受众,如3A大作《黑神话:悟空》大多取景于山西各地的古建筑,进一步弘扬了山西的古建筑文化,令人惊叹。可见,基于技术创新的传统文化,会更加生动鲜活,也赢得了更广泛的国际认可与赞誉,激活了人们骨子里的文化自信。
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智慧与精神风貌,它的形成是数千年文明积淀的结果,从“自强不息”到“厚德载物”,再到“兼容并蓄”,这些文化基因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中,并在历史实践中不断发扬光大。其中,“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强调的是不懈奋斗、不断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易经》中所提到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传达了天道运行不息、君子应效仿天道不断进取的理念,塑造了中国历史上无数英勇人物,在现代社会中成为激励个体和集体进步的内在驱动力。“厚德载物”代表了中华民族宽容的精神内核,强调的是以德服人、包容万象的思想。《易经》中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揭示了道德在构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中的重要性。“厚德载物”不仅体现在个人的修养与品行上,也在国家层面体现为中华民族对外来文化和思想的包容与接纳。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在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正是因为它具有强大的兼容并蓄能力,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并保持自身文化的独立性和连续性,既在全球化进程中保持了生命力,又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文化基础。在当代社会,厚德载物的精神是对不同文化的尊重与理解,是国家外交与文化交流的重要理念,它既体现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上,也体现在对全球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与共存上。从时代价值角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涵盖了心理、文化、实践与创新等多个层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