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官短穗花鼓:黄河故事,舞动百年
千百年来,悠悠黄河之水哺育了数不清的中华儿女,也孕育出了灿烂辉煌的黄河文化。在广袤的黄河尾闾,有一种传统舞蹈以其独特的韵律和风格,传颂着深厚的黄河文化底蕴,这就是来自东营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鼓舞(陈官短穗花鼓)。
鼓舞(陈官短穗花鼓)2006年被列入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起于民间,反映现实生活
中华鼓舞多以鼓谱丰富、情绪热烈、底蕴深厚见长,从原始的“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到后世各种流派遍及大江南北,中华鼓舞始终一脉相承,绵延不绝。
短穗花鼓属于鼓舞的一种,以鼓为主要乐器,以打击乐镲配合。它是劳动人民生活的缩影,饱含他们对生活辛酸的提炼。我国发现最早的陶鼓(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时期)是在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五村遗址中出土的。
陈官短穗花鼓又名打花鼓、秧歌鼓,起源于明清时期,其创始人是东营市广饶县陈官村民间艺人张延水,在东营市广饶县一带特别是陈官镇流传甚广。因张延水所创制的花鼓在鼓槌的尾端系有鼓穗,且能以穗击鼓,故得名“短穗花鼓”。旧社会流浪艺人借短穗花鼓以乞讨谋生,年谷不登之时,艺人们便背起花鼓各地逃荒。表演时一人打鼓, 一人伴唱, 伴唱者手击小镲, 伴唱一些传统段子, 唱腔都是乡味十足的民间小调。花鼓唱词内容庞杂,但大多是对现实生活的写照。
会员专享,阅读全文请先登录
登录/注册
本文刊登于《旅游世界》2024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