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性消费的浪潮中,当各方协同共进,做好政策扶持、平台助力等工作,消费市场一定会以更健康、有序、可持续的姿态,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的需求。
10月30日,据媒体报道,今年阿里将不再举办天猫“双11”晚会。至此,已举办八届的“猫晚”,按下了暂停键。据悉,停办晚会省下的开支,将被全部投入到商家和消费者补贴上。可见,传统“造势”的营销模式已经无法打动消费者,真金白银的实惠可能才是关键所在。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居民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2.2%,这一数据从侧面反映出消费者在非必需品消费上的谨慎态度。
同时,消费者对“双11”的期待度也呈逐年下降态势。
贝恩咨询的一份调查问卷显示,2021年时,仍有超过75%的中国消费者对“双11”感到兴奋,但两年后,这个比例只剩下53%,同期愿意在“双11”增加支出的消费者占比从51%降到23%。
消费者的日趋理性及购物习惯的变化,倒逼平台和商家做出改变。今年的“双11”,改变已经发生。
从时间跨度上,今年的“双11”活动时间比以往更早,主流电商的“双11”普遍提前了十天左右。拼多多百亿补贴10月8日启动“双11”,淘宝、京东在10月14日同时开启“双11”。可以看出,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了更长的购物窗口期,让消费者在享受低价的同时,有了更加从容的购物体验。
电商平台之间的合作也进一步深入,“互联互通”成为今年“双11”的关键词。淘宝APP接入京东物流,给商家提供更多选择,京东也接入菜鸟速递和菜鸟驿站。此前,淘宝全面接入微信支付,京东也接入支付宝支付。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有助于提升用户体验,还能推动全行业降本增效。
这些变化是电商行业对消费市场需求的深度回应,也是对新发展模式的积极探索。
但变化过程中,问题仍不容忽视。不少消费者发现,有些多重叠加优惠后购买的商品,反而不如单独购买的价格更便宜,仍然存在“促销商品”价格先升后降的套路。
部分商家对于“双11”热情度也不高。一位经营养生茶的商家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店铺参加“双11”,最终价格是在店优惠幅度的基础上再叠加跨店满减,如果算上用户参加活动获得的优惠券,以及销售过程中产生的包装、仓储、物流、退换货、渠道佣金、广告费、增值税、人工等费用,算下来已经是卖一单亏一单了。
“现在已经不是特别重视‘双11’了,好产品、低价格已经成为一种常态。”青岛某品牌推广负责人说道。
一位阿里员工感慨道,整个大促已经在发生变化,“从‘双11’集中买东西,分散到了现在的每一天。”日常低价已经开始消解“双11”原本的低价促销原则。
今年仍有不少强有力举措,体现出对于提振消费信心、增强消费活力的决心。
政府的扶持是今年的一大亮点。各地政府发放的家电补贴首次大规模参与阿里和京东的“双11”大促。有媒体统计,浙江、广东、四川、上海、山东、河北、湖北、湖南、安徽、山西、福建、陕西、河南等省市今年陆续在电商平台发放政府补贴。
平台也首次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发力,推出一系列降本增效的惠商政策。淘天率先推出“退货宝”服务,帮助商家降低退货成本。京东也推出“免报名”机制,简化商家参与“双11”的流程。
消费市场的变化,对于电商企业,是挑战更是机遇,电商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和提升自身实力。在产品方面,注重品质和差异化,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商品。在服务方面,以消费者为中心,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体验。在营销方面,借助AI等智能化手段,降低成本,提高营销效果。
Costco联合创始人辛尼格对零售业的总结——它不是一门复杂的生意,需要的只是以更低的成本销售高质量的商品。
“双11”的变与不变,都是市场发展的生动写照。在理性消费的浪潮中,当各方协同共进,做好政策扶持、平台助力等工作,消费市场一定会以更健康、有序、可持续的姿态,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