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东园左邻右舍》(徐泓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24年)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徐泓教授的力著。这部作品从北京大学的住宅区燕东园的二十二栋小楼出发,记录下在这里曾经生活过的学者往事。一个时代结束了,但建筑会说话。知识分子的学术人生、精神求索以及家风、教养与品格都写在一砖一瓦、一桌一椅中。暮云春树,想望丰仪。徐泓教授记录下学术传承的生动画卷,保存下热气腾腾的生活,缅怀与致敬一代知识分子。
建筑是记忆的符号
从建筑出发,让建筑说话是本书的特色之一。二○二一年燕东园挂上首批“历史建筑”的标识,建筑实体得到了充分保护。徐泓教授则“打捞”和“抢救”建筑内里的人文记忆,通过查阅大量资料、访谈学者后人,复原出这片小园的一草一木、学者群像与点滴故事。燕东园采用美式乡间别墅样式,灰砖小楼,棕红窗框,还有一个用松柏绿篱围成的小院。这样美式的建筑在知识人的营造之下成为“新中式”庭院,一如燕京大学中西贯通的气质。在作者的带领下,我们仿佛身临其境,走进燕东园的一栋栋小楼,走进小院,叩开红木质地、黄头把手的正门,来到学者家里做客。
植物给燕东园带来了蓬勃的生命力与美好记忆。每户人家都栽种了各种树木,春天繁花满枝,秋日果实盈满。挤在三十七号院子打榆钱儿的大人小孩、打枣偷杏男孩子们、每年秋天逻辑实证主义者洪谦送给马克思主义者冯定的杏子、用春天垂下清香的淡紫色花串做藤萝饼、开得热烈的杏花与山樱桃花……燕东园小院的花木是童年画卷的优美一页,构成了他们温暖的生命底色。这片自由且无忧无虑的土地为他们提供了观察生活、交流友谊的空间。燕东园子弟与生命的最初链接发生在这里,邢祖健怀念燕东园家里的小院说:“那是我前半生的记忆。我从小在这里和园子里的朋友一起养狗、养鸡、养刺猬,种花、种菜,还组织家庭小图书馆、俱乐部,那是燕东园男孩们最常聚集的地方。”温厚的邻里情谊与总角之交带给每个人安顿生命的力量。在后来的波折中,这里的记忆反过来也滋养着每一个生命。
书房几乎是每户最重要的场所,或者也可以说有的学者家在书房之中。杨晦先生家满屋藏书,“走进杨家,扑面而来的就是那幽幽的书香。房间里、过道上都是书架,上面摆满了线装古书”。孔繁霱先生家中到处是书架,“家里的藏书不下万册,俨然一个图书馆。连外院的门房里也堆满了书箱”。游国恩先生的书斋独具特色古色古香,玻璃门书橱中有线装书、洋装书还有镌刻着绿色隶书的箱装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