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启蒙之旅
作者 简洁
发表于 2024年11月

如果你将在五十二周后失明,你会选择在这段时间里做些什么?

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在《莫娜的眼睛》一书中,莫娜的祖父却在知晓她的病情后第一时间替她做了选择:先去卢浮宫,再去奥赛博物馆,最后去蓬皮杜艺术中心。五十二周的时间,每周一次,在这三座声名赫赫的博物馆里,他将带十岁的外孙女,在也许会到来的失明前,去汲取世界上“最美丽、最具人文气息”的东西。当然,这两个最高级,是莫娜的祖父亨利·维耶曼赋予的,同时也是该书作者托马·施莱塞所赋予的。

托马·施莱塞是哈同-伯格曼基金会博物馆的馆长,在写了《卢浮宫五百年》和《艺术审查五百年》等艺术书籍和艺术手册之后,选择用小说这样一种更通俗的形式,用五十二幅世界名画,极有耐心地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人们应当怎样欣赏一件作品。许多在游客状态下匆忙逛博物馆和美术馆的人大概或多或少都有过这样的疑问,这大概也是这部小说已经被翻译成三十七种语言、畅销六十个国家的原因。《法国文化报》评价《莫娜的眼睛》是一本艺术启蒙和人生启蒙之书;法国文化周刊《电视全览》则称这部现象级的小说,让读者争相涌向博物馆。这部艺术启蒙小说,以一种巧妙的小说导览形式,开启了读者对艺术的全新体验。

在施莱塞看来,欣赏艺术作品的核心正是“耐心”二字,耐心是一个人进入一件艺术作品的重要触发点。在一次采访中,施莱塞说,这种耐心不会一蹴而就,他不相信会有一种直接的情感突然抓住你。因此,在这本《莫娜的眼睛》中,莫娜观察画作的时间很长。这隐喻了欣赏一件艺术作品,必须付出的努力、注意力和理解力。“莫娜,我们俩以后每周都来博物馆看一件展品,每次只看一件,不多看。你看身边的这些人,他们想一次性看完全部,所以失败了,他们不懂得量力而为。我们会做得更聪明、更有技巧。我们每次从一件作品开始,起初我们不交谈,看过几分钟后,我们再来交换意见。”这是亨利第一次带莫娜去卢浮宫时说的话,随着这样的引导,我们从“不懂得量力而为”的旅客,变成了有耐心的观赏者。和莫娜一起,从最开始坚持看一幅艺术品六分钟已是极限,到可以不自觉地沉浸在画中十几分钟乃至更久的时间。

托马·施莱塞这样解释如何花时间“真正地看”:这个过程分两个阶段,首先,必须身体力行地融入作品,然后才能向自己解释作品。这需要沉思和冥想的时间,你必须接受这段时间,艺术作品就像是一种召唤,你会被一种颜色的质感,或是一个你能识别的细节吸引。接下来,这种吸引力会让人心满意足,但与此同时,它也漏洞百出,我们会错过很多东西,也许一个历史典故、一个符号……这种错过会让人有一种挫败感,除了解释,我们什么都做不了。对于“解释”艺术品,施莱塞本人的态度也很明确:他不相信所谓的“解释会扼杀情感”的陈词滥调,他认为事实并非如此,相反,解释才是情感的源泉。当观赏艺术品进入解释的阶侧面,你会发现,除了施莱塞借亨利之口,提出的吸引人的观看原则外,他的艺术品位也显得可靠而让人放心。

施莱塞笔下的这位老人,不是那种自我陶醉的艺术爱好者;他并非置身于世界之外,只满足于拉斐尔画作中肌肤的光洁或德加笔下线条的韵律。他喜欢艺术作品中火一般的特质。

本文刊登于《书城》2024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