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域下的宋代农书
作者 周朝晖
发表于 2024年11月

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上,宋代是继北魏之后的又一座高峰,最显著的标志是农书的数量。据邱志诚的《宋代农书研究》(凤凰出版社2022年)统计,宋代出现的农书数量达到二百五十五种,是唐代的九倍,是包括唐代在内的前代农书总和的三倍有余。其次,从内容上来看,宋代的农书较之前代也大有发展。在唐代以前,中国农书的内容绝大多数是写黄河流域中下游旱地农业生产知识的,到了宋代则出现了诸多反映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农业生产的农书。最后,宋代农书的撰写体例亦多有创新性成果,出现了图文并茂的耕织图谱,以及包含大量农业知识技术的日用类书等新型农书。

这些森罗万象的宋代农书既反映了宋代农学的基本风貌,也是中国传统农学的缩影。通过对宋代农书的一般性考察,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农学体系发展到宋代,已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并且具有不同纵深的技术文化底蕴。而如果从面向的主体来看,宋代农书实际上存在着彼此联系又自成格局的多个维度。它像一面多棱镜,借助它可以观照出被屏蔽在西方农学框架之外的中国农学的更多侧面,从而帮助我们更为贴近地理解中国传统农学所特有的文化内涵。

技术与经世

中国传统农学是在漫长的农业技术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过来它又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在中国农业的发展史上,对于作物、蔬菜和果木等的栽培,以及精耕细作、种养结合、复种轮作、农具革新等农业经营与技术手段,几乎构成了传统农学的全部内容。在这个层面上,中国传统农学与现今农业科学的概念相近,都是以农业技术为核心的知识体系,其归宿都在于指导农业生产及其相关实践活动。因而历代农学家都将农业知识技术置于农书写作的核心。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写道:“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就是从农业技术史的角度,溯源传统农学的历史发展脉络,强调农学是关于“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的知识和技术。这种农学观到了唐代也没有什么改变,唐初魏征等主编的《隋书·经籍志》也说:“农者,所以播五谷,艺桑麻者也。”可以说,以衣食为核心的农业生产技术,构成了汉唐农书的书写主题。

到了宋代,中国传统的农业技术迎来了一个繁荣昌盛的巅峰局面。中国农业以唐宋为界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一转变的最大特征,可以用先进农业地带从华北的旱作农业中心向南方的稻作农业中心转变来概括。以农书为载体的农业知识技术体系反映了这一历史性变革。宋代以前的传统农书,如《氾胜之书》《四民月令》《齐民要术》《兆人本业》等,其中记载的农业知识技术都是以华北旱地农业生产生活为旨归的。唐宋之际的江南经济大开发,使得传统农业技术迎来了巨大转变,支撑国家经济繁荣的基础,由华北的旱地农业生产转向南方的稻作农业生产。《陈旉农书》作为宋代农书的代表性著作,正反映了这一农业历史转型期的技术成就。其所叙述的水稻栽培技术,包括育秧技术、大田管理技术两大类别,以及播种、管理、收成三大技术环节,不仅是首次出现在古代农书中,而且也一直沿袭到了明清两代,甚至有些部分还保留在了今天现代农村社会的生产活动中。顺便提及,记载农业知识技术的“农书”一词,也是陈旉的发明,在先秦、汉唐的典籍中一般以“种树书”“树艺书”称之。

不过,在中国传统农学中,以农桑活动为中心的技术,并不仅仅局限于农业生产的层面,还包含了与农村生活密切相关的种种日用之学。比如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在系统总结了公元六世纪以前中国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旱地农业的生产技术之外,还加入了大量华北农村的日常技术,如农产品加工、保藏、酿造、烹调、织染,还有斋戒祭祀、修筑房屋、晾晒书籍、制作纸墨、日用品保护等超出现代农业科技的范畴的内容。可知中国古代农学家对何为农业知识技术的理解,其视域要比西方农业科技宽泛得多。

贾思勰的写作范式也影响了后世的农书写作。《齐民要术》之后,唐代农书的外延不断扩大,比如《旧唐书·经籍志》中收入的“农家类”著作,除了上面提到的几本农书之外,还收入了《竹谱》《钱谱》《相鹤经》等与农业关系不大,甚至不相关的著作。而到了宋代,还出现了新型的技术性农书—日用类书,其中记录了当时与整个传统社会农村生活密切相关的种种实用知识与技术。

类书是我国古代一种资料性文献,即在采摭群书的基础上,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知识,按照类别和性质以编排,以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工具书。早期的类书多为文史类,如唐代的《北堂书钞》《初学记》等,还有宋初出现的《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等,都是科举士子治学应试时使用的工具书。到了北宋后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印刷术的发达,为了回应城乡居民日常生活需求,民间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日用类书。这类日用类书对日常生活所需的知识进行分门别类,以供人们随时搜索使用。而针对农村居民编纂的通用类书,则必然要涉及农村生产生活的技术和知识,如温革的《分门琐碎录》、陈元靓的《事林广记》等,就是其中的代表。这类新型的农书书写方式,前接贾思勰《齐民要术》中“日用杂学”的传统,也为后世大行其道的“日用类通书”所承袭,如明朝中期以后广为流通的坊刻《多能鄙事》《致富奇书》《便民图纂》等。

本文刊登于《书城》2024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