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众志成城” 保护长城薪火传承
作者 武凤珠
发表于 2024年11月

1984年,由《北京日报》《北京晚报》联合八达岭特区办事处等单位,共同发起“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社会赞助活动,开启了社会集资修长城的先例。邓小平和习仲勋为活动题词,海内外各界人士纷纷捐款捐物……长城保护迎来“众志成城”的崭新局面,至今恰逢40周年。

40年前开展的“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活动带来了怎样的深远影响?长城保护工作如何与时俱进?我们又应当怎样认识长城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价值?近期,本刊记者采访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舒小峰。

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的人工建筑

记者:长城作为我国著名文化遗产,在世界古迹遗址中具有怎样的独特地位和重要价值?

舒小峰:长城分布于我国15个省区市,建造持续时间超过2000年,是我国现存体量最大、分布最广的文化遗产。长城不仅是我国体量最大的文物,而且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的人工建筑物,从古至今,没有并列。

长城并不是我国所独有的,英国有哈德良长城,总长度为117公里,还有安多尼长城,总长度约59公里,再加上德国境内总长度约550公里的日耳曼长城,共同组成了古罗马时期的长城防御体系。这是古罗马为防止蛮族入侵而建造的防御体系,如今也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但是它的长度比我国的长城短得多,117公里、59公里、550公里加在一起,也没有超过1000公里,而我国的长城,仅秦汉长城就有3000多公里,明代长城更长,达到了8000多公里,还有其他历史时期的长城。

图为北京市延庆区大庄科段长城4号敌台的3D打印模型。  本刊记者  武凤珠摄

可以说,我国长城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的军事防御体系,是人类在地球上建设的体量最大的建筑物,不仅是宏伟壮丽的建筑奇迹,更是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景观。作为人类文明史上的典型建筑遗存,在世界文化遗产领域拥有十分突出的价值。

本文刊登于《人民周刊》2024年2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