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对人类文明进程的贡献不言而喻,中国人发明的纸加速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和交流。可想而知,如果没有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贡献,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会受到影响。唐代《金刚经》扉页图是中国传统版画保留最完整的范本,通过画面我们感受到纸是有温度的,纸是思想观念呈现的载体,纸让历史时间离我们的心、眼、手如此之近。同时透过一些画面的残片,我们也看到纸是如此的脆弱,需要我们去呵护。
中国传统版画主要表现形式是由画家画稿,再由刻工刻版,然后拓印,画、刻、印三者是分工的,即复制版画。新兴版画即创作版画,画稿、刻版、拓印由画家一人完成,便于体现画家的构思意图和形成画家的风格。鲁迅先生倡导新兴版画,即是引进这种在艺术表现上优于传统“复制版画”的“创作版画”。创作版画主要表现为握刀向木,直接刻制,这是对木版画最真实的写照,同时也强调了“美术家固然须有精熟的技工,更应有进步思想与高尚人格”。在此,我想精熟的技工并非仅有精熟的技术,而是具备一套版画造型艺术语言体系,并且具有和时代发展紧密相关的思想观念。
记忆中我们都曾用一种透明的“光敏纸”临摹钢笔书法字帖。那个年龄的孩子本应该不受束缚而是享受自由,但是每天却都要进行规定性的、重复的书写动作,这种重复书写让孩子们由最初的抗拒到后来慢慢写出结构美的汉字,并且喜欢上这一过程,逐渐从复写走向独立书写。这个转换过程和版画早期的雏形有异曲同工之处,本质是以“复数”达到目的。版画最初的功能就是传播,以“纸”作为一种载体,一种观念的呈现,通过版画的印刷、纸张的传播将全世界不同的文明联系起来。
在学院的艺术教育中,当我们选择版画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形式时,必然把纸当作观念的一种载体,材料研究和技术训练必不可缺,在创作过程中实践与思考同步,去探索一件作品的语言表现方式,力求准确地把握创作者的意图。其实未知的“实践”包含更大的可能性和不可预测性,如果一开始给自己套一个圈子,反而会阻碍艺术创作的自由发挥,因此版画具有间接性的艺术特点,创作者是躲在作品背后的。正如徐冰老师所说的,“版画就是一种间接的表达手法,这种间接表达在我看来具有更当代的属性,其实今天几乎所有的艺术手法都是间接性表达,是给艺术家提供规定好的元素,艺术家的主要工作是选择。”
“选择”对于一件作品而言,包含观念和技术两个层面,两者是不可分离的,重点在于艺术家如何在作品中处理它们的关系。在艺术创作中,大部分人不愿意过多谈论技术,它似乎是个“敏感词”,总是被绕开。我记得罗丹在传记中写道,“技术达到一定高度,它也会转变成艺术”,所以技术和艺术语言之间也同样相辅相成。每个人对于版画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从技术、艺术语言等方面都在突破和延伸版画的可能性。任何一个点的介入都是对版画自身维度的丰富。
中国传统的版画木刻,从某种意义上其印刷复制功能已经被时代淘汰,正如摄影的出现取代绘画最初的部分功能,但它也无法抵消绘画的美学价值。木刻一直保留下来,并且在一代代人的传承与发展中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其“印痕”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是油画、国画及其它画种不可代替的独立艺术语言。康宁老师“苞米扬花”的系列创作,是对乡土的怀旧,更是一次艺术语言的实验,彰显的是生命的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