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大金刚 ”消亡史
作者 乔志远
发表于 2024年11月

乔志远 上海通志馆助理馆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以笔描食,以文述史。

上海人的早上离不开“四大金刚”。 所谓“四大金刚”,狭义上指油条、豆浆、 大饼、瓷饭团四件套,部分地区会以馒 头(包子)、羌饼、麻球、老虎脚爪等, 与四件套中的一两种主食做替换。不过, 无论是哪四样,这些小食都是上海市民 的心头好,是早餐桌上不可或缺的存在。

“四大金刚”本是佛教用语,用以 指代四位护法天神,后来不知如何演变, 成为上海常见早餐品类的代名词。“四 大金刚”这一概念的出现最早可追溯至 清末民初,伴随着上海开埠,周边省市 的大量百姓拖家带口前来讨生活,久而 久之,他们也将家乡的饮食文化带进了 上海。除了“大富贵”“正兴馆”等代 表不同菜系风格的高级馆子,诸多平民 美食也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市井街头找 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其中尤以廉价 且顶饱的早餐最为突出。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主做豆浆的“禄源斋”、精 于馒头(包子)的“长兴楼”和专营大 饼油条的“兴隆记”接连开门迎客,生 意兴隆,从中嗅得商机者有样学样,或 是弄口设摊,或是沿街叫卖,“四大金刚” 随之风靡上海滩,逐渐形成“油饼馒” (即油条、大饼、馒头)为主的早餐业。

1937 年,随着抗日战争爆发,频 仍的战事迫使大量市民涌入租界,“油 饼馒”也在这一时期脱离了早餐的范畴, 成为无数市民辛苦劳作后补充能量的不 二选择。

本文刊登于《食品与生活》2024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