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饯一如初见
发表于 2024年11月

何 菲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都市情感作家,专为本刊撰写熟男熟女的奇情美食。

我觉得,蜜饯算得上是全球华人, 尤其是华人女性喜爱小食中的较大公 约数。

蜜饯品种的丰富程度与中华民族 的味觉系统精细程度和口感多元化密 切相关。虽为餐余小食,制作流程却 颇费周折,几经腌晒,才能修成正果, 得来并不容易。于是有中华儿女的地 方,无论盛世亦或荒年,蜜饯都不曾 被冷落,其“杂陈”的“五味”实在 能解人们冷不丁袭来的某种馋。

曾有学者提出蜜饯起源于商代的 说法,但当时主要将盐渍梅子作为调 味品,也算不得真正意义的“蜜”,只 能算“泛蜜饯”。东汉《吴越春秋》中 提到的“越以甘蜜丸 报吴增封之礼”, 据说是有关蜜饯最早的记载。还有说 法认为,蜜饯的起源与杨贵妃密切相关。贵妃酷爱荔枝,可从产地(蜀地 或岭南尚无定论)到长安(今陕西西 安),即使快马加鞭运送,也较难保住 荔枝之鲜,于是催生出蜜煎荔枝肉的 防腐技法。

唐宋时期,蜜饯已然形成了成熟 完备的加工工艺技法。因着重商政策 的推广、市民阶层的崛起等,宋朝迎 来了我国古代饮食文化发展的高潮。 当时还专设了四司六局以供达官贵人 们承办各种庆典和宴席。当时制糖工 艺发达,六局中还专设了“蜜煎局”, 研发、采办各色蜜饯。后来“蜜煎” 演变成“蜜饯”。苏轼有“粽里见杨梅” 的诗句,说的便是北宋的蜜饯粽子。 当时的酒肆茶楼、夜市勾栏、庆典祭奠, 在在处处,皆有蜜饯。蜜饯是那个时 代深受市民特别是文人雅士追捧的零 食,既是开胃小食、餐后甜点,也是 社交工具。

在明朝世情小说《金瓶梅》中, 西门庆和友人吃酒时配了几碟果食, 其中就有“衣梅”“犹如饴蜜,细甜美 味”。在这本书中,有关茶事的笔墨多 达七百余处,茶楼茶肆遍布城中大街 小巷,饮茶不是清饮,而是搭配荔枝干、 杏干、桃干等蜜饯和饽饽、火烧等茶点, 还有蜜饯金橙泡茶等花式茶饮,品种 丰富,情趣盎然,表现了当时市民阶 层的生活业态与社交方式。

明朝中期以后,杭州蜜饯风靡两 京,借由京杭大运河被运往繁华的苏 州、南京,然后一路北上,进入京城。

晚清的满汉全席中,也有由桃脯、 蜜枣、藕脯、荸荠脯等谓之“糖饯” 的蜜饯组合。

20 世 纪 初, 有 千 年 技 艺 传 承 的 “聚顺和”蜜饯获得了美国旧金山举办 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奖。 而“聚顺和”就是北京市果脯厂的前 身,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又迭代 成为北京市著名的食品集团,其最知 名的产品就是极富时代特色的古早蜜 饯——北京果脯。

本文刊登于《食品与生活》2024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