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伪密码 设计师的良苦用心
作者 王天杨
发表于 2024年11月

第一套人民币诞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既是战时货币,又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恢复时期的货币。它首先服务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一切为了战争的胜利”,解放军打到哪里,人民币就跟到哪里,保证了解放战争胜利进军的需要。同时,它又保证占领城乡市场和货币商品流通的需要,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最终成为统一的全国货币,成为全国唯一的合法货币。

但是,由于解放初期各种环境条件的限制,人民币印制工艺技术条件不同,有石印、凸印、胶印、凹印,经历了从石印、凸印(脚蹬圆盘机)到胶印,最后到大面额钞票以凹印为主的发展过程。由于原料供应情况不同,号码机极其珍贵,纸张、油墨就地取材,只能有什么用什么,造成钞券质量参差不齐。在环境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所印制的钞票,我们不能以现代科技的标准来进行评判,否则容易阴差阳错,失之偏颇。

比如,票幅规格的数据大小,由于战争因素,钞票印刷时有供不应求,品质管控并不严格,实物上裁切的偏差常有所闻,特别是上下误差1毫米、左右误差2毫米以内等情况都不足为奇。此外,当时用的是湿纸印刷工艺,外在环境和气候的变化也或多或少会影响票幅的大小和收缩再如,纸张的缺乏造成同一种票券常用不同的纸张来印刷;而油墨又严重不足,有什么就用什么,从而造成同一种票券颜色深浅不同也是司空见惯。

另外,多厂多地区分散印制,各厂设备不同、环境条件各异,机器设备又比较落后、陈旧,印制出来的钞券差异性极大,质量控管一直无法稳定。

本文刊登于《中国收藏》2024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