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寻荔影 雅趣知多少
作者 陈栒
发表于 2024年11月

荔枝,玉雪肌肤罩绛纱,一种天然好滋味。但是,荔枝保鲜是个难题,西汉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称之“离支”,意为其果需要连枝裁下,才耐于保存。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亦描述荔枝“若离本枝,一日色变,三日味变,则离枝之名,又或取此义也。”荔枝色艳、味美、果香,却不易得。自古以来,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无不视其为珍物,因此也常常成为文人雅士咏叹的对象,如苏东坡的诗词“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让荔枝成为困窘生活中的苏东坡传递乐观主义精神之物,也使未尝其味的人垂涎三尺,念念不忘。文人将荔枝入诗,吟咏其形、其质、其典故等。画家也不例外,笔下多有表现,得自然之形,写其美趣,以诗词典故入画,传其意境,扬州画派画家华嵒就是其中之一。

绘出家乡情思

华嵒(1682年至1756年),字德嵩,更字秋岳,号白沙道人、新罗山人等,福建上杭人,诗、书、画兼善。其画,花鸟、人物、山水无所不工,且在题材、表现手法、题画诗上打开了雅俗共赏的新思路,让传统绘画呈现出新的表现形式,是一位富于创造性的画家,对后世影响深远。

华嵒的绘画表现题材很宽广,其中,荔枝是他关注的对象之一。在现存作品里,与其相关的作品有《啖荔图》《荔枝鹦鹉图》《荔枝天牛图》《金屋春深图》等,这几件均具代表性,涉及花鸟、人物等,本文将尝试从该题材切入,通过作品的图像、题跋及其背后传递的信息,以点带面,窥探华嵒生平、创作表现题材、手法及其风格特点。

《啖荔图》是华嵒存世不多的早期作品里的精品力作,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绢本设色,画心纵27.8厘米,横79.7厘米,装裱成卷,其后有多家题跋。关于此卷的创作背景,可以从画中左上方的题款得到答案:

“钱唐周子念修,尝爱东坡居士‘日啖荔支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之句,以为荔支佳品,岭南僻地,生于吴越者多终身不得一至。即至,亦未必适遇其时。东坡之言良不为过。余闽产荔不下岭南,周子以余生长其地者,象形维肖,且以三十年想慕不可得之物,一旦箕距其间,罗列而进,四时之春不皆在吾盆盎间乎!味其言,盖亦雅人之深致也,因乐为之图。”

正是因为钱塘周念修对苏轼诗句的喜爱,对荔枝慕而不得的遗憾,于是有了请家乡盛产荔枝的华嵒作画,以解心头之愿。而华嵒对于周念修的请求也表示理解并乐为作画,17 0 7年此画完成,华嵒时年26岁。

华嵒家乡福建,如题中所述,产荔枝不下岭南。记载福建种植荔枝的重要文献宋朝《荔枝谱》在开篇记“荔枝之于天下,唯闽粤、南粤、巴蜀有之。”该书是第一部系统介绍荔枝的文献,作者蔡襄为福建莆田人,可知此时福建种植荔枝已久。荔枝的培养技术在明朝时成熟,荔枝被大面积种植,也从皇家贡品逐渐走向了民间。

清 华嵒《啖荔图》 辽宁省博物馆藏
清 华嵒《荔枝鹦鹉图》广东省博物馆藏

华嵒生活的清康、雍、乾时期,福建的荔枝依然是当地朝贡皇家的重要品类,这在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正月二十六日,福建巡抚满保奏请每年进荔枝到京城折中可以得见:“福建地方唯有荔枝一种,尚属土产美味之物,故每年购买良种栽养于署内。四月结果,遂雇船由水路送进京城,未劳旱路民力。今钦遵圣旨,五十三年荔枝停,现仍于衙内备养,以候圣主降旨。唯卑奴昏愚,其土产美昧之物,尚不能进献圣主,不胜忧急之至。

本文刊登于《中国收藏》2024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