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
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旗人家庭,但叶嘉莹的祖先不是满族旗人,而是蒙古族旗人。叶嘉莹本姓叶赫那拉,其祖先部落居住在叶赫河畔。叶赫河位于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境内,河畔坐落着著名的叶赫古城,是明代海西女真四部的叶赫部发源地。我们所熟知的爱新觉罗氏族与叶赫那拉氏族关系密切,努尔哈赤娶了叶赫那拉部落的女子,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便是叶赫那拉氏(孟古)所生。白先勇评价叶先生身上拥有一种“天生的华丽”,笑称可能和她叶赫那拉氏的血统有关系。
2002年,叶嘉莹在席慕容的陪同下,前往叶赫古城进行了一次寻根之旅。曾经的木石结构城垣已不复存在,顺北墙而去,有一道豁口,是古城北门。登高后城内瓦砾遍地,破碎的瓦当和雕砖俯拾即是。叶赫那拉氏族中最声明显著的人物是慈禧,但这一支氏族的光辉历史如今也早已落下帷幕,但其中依然闪着光的词人,留在这世间。
别号
在申明秀的一篇文章里记述了有关中国文人雅士关于别号的小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便会给自己起名字之外的别称,比如“老聃”“鬼谷子”等,可视为我国最早的别号。东晋时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别号在唐宋时形成普遍风气,元明清达到鼎盛,不但人人有号,而且一个人可以起许多号。如明朝画家陈洪绶有“老莲”“老迟”“悔迟”“云门僧”等四个号。延至近代,苏玄瑛号“曼殊”,齐磺号“白石”,何香凝号“双清楼主”。
叶嘉莹的伯父是叶嘉莹的诗词启蒙人,她的第一首诗、第一个联语是在伯父指导下写就。伯父曾给叶嘉莹讲述清代词人陈维崧,他的诗歌“词采瑰玮”,曾被誉为“江左凤凰”,他也是词人中写词最多的人,别号“迦陵”。后来顾随先生要把叶嘉莹的习作拿去发表,询问叶嘉莹的笔名或别号。叶嘉莹想起伯父所讲的“迦陵”,觉得这两字和“嘉莹”声音相近,于是就用“迦陵”做了自己的别号。
庭院
叶嘉莹曾在《红蕖留梦》中谈到过一个有趣的问题:古往今来的那些诗人,最愿意和谁做朋友? 她这么回答:“我说还是稼轩。因为像杜甫这个人,他的诗忠爱缠绵,很了不起,可是这个人好像古板一点;李商隐诗我一直很喜欢,李商隐的诗我可以欣赏,但是李商隐这个人又太忧郁了一点;所以想来想去辛弃疾这个人不但词写得好,而且这个人在生活上也是个很有情趣、很有办法的人。你看他写的词里面,他所居住的地方,要栽什么花啊,种什么树啊,什么地方盖房子,什么地方开窗子都安排得多好!我当然愿意跟稼轩这样的人生活在一起。”
庭院文化在中国文化及建筑史中都有着重要影响,日本学者武田雅哉曾在《构造另一个宇宙》中论述中式庭院里的洞门、石阶等各种细节里所蕴含的宇宙观:“‘地穴’是连接现实世界和另一个遥远世界的通路,尽管在人类世界,这两个时空相隔甚远,不过只要穿过连接彼此的通路,移动上必经的空间和必费的时间就能一并缩减。对现实世界而言,彼端空间为‘异界’,因此在意义上,‘洞门’和那通往桃源乡的洞窟相同。” 叶嘉莹的故居位于北京西城察院胡同,庭院宁静安详,蕴含着中国诗词的意境,她的诗情便是在这座富有韵味的庭院中孕育而成。可以想象,童年时期的那些雅致宁静的庭院别景,也会在而后的漫长岁月里酝酿成其诗词里的片片竹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