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向往:探索古画中的浩瀚宇宙
作者 王韧
发表于 2024年11月

近年来,中国空间天文科学实现跨越式发展。其实,自古以来中国人便有飞天梦,中国人也从未停止过对浩瀚未知宇宙的探索。早在先秦时代,《老子》《庄子》《管子》等著作就明确阐述了古人对宇宙的认知和理解。至汉代,对宇宙观的探讨更成为了思想界的主流,之后历代思想家、哲学家、天文学家等始终孜孜探求宇宙之奥秘,甚至天文星象成为了我国古代绘画的重要题材之一。这些图像作为古人探索宇宙星空历程中取得成就的丰富资料,不仅是与古人社会生活与思维方式等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也是艺术家基于宇宙本源的自然美学思考。

拟人想象:星象星神图

星象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特色,是中国人几千年对宇宙星空的认识和追求。例如,古代天文学家将月球运行轨道的恒星划分为二十八个星区(二十八星宿),为了便于观察注记,在此基础上又以东南西北四方位分为四组(每七宿为一组),即四象。根据这些恒星组合天然形成的图形,古人还赋予了它们以动物、人物等不同的星象星神名称,如宛若矫健苍龙的东方青龙七宿、龟蛇胡缠状的北方玄武七宿、形如猛虎的西方白虎七宿、形似绚丽翅鸟状的南方朱雀七宿,又如角木蛟、亢金龙、氐土貉、房日兔等二十八个星宿神名。这些图形符号命名的背后积淀的是古人的丰富想象力,反映在古人日常生活中,则是神话化的奇伟星象星神生动图像。

→ 明仇英《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局部

河南省南阳市麒麟岗汉画像石墓前室天顶《黄帝暨日月神》就是一个典型。该画像由九块画像石组合而成,高1.37米,宽3.68米,是此墓葬中面积最大、刻绘形象最多的一幅横构式星象图。画像上绘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黄帝及日月神等九个形象。画面以中部端坐的黄帝形象为中轴线,其他形象分别在画面的上下及左右呈对称或均衡式分布。位于黄帝上下部位的是一只侧面的禽类动物和一只侧面的龟状动物,对应朱雀、玄武;其左右青龙、白虎两侧刻有两个人首龙身、手持圆盘的日神和月神形象(另有“伏羲、女娲”一说和“羲和、常羲”一说),圆盘中分别刻有鸟和蟾蜍。此外,画面左右两端还有两个星座形象,应为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可以说,《黄帝暨日月神》画像运用丰富的构成形式来表现汉代人心中的宇宙。

根据唐代孔颖达对《尚书·尧典》的注疏:“四方皆有七宿,可成一形,东方成龙形,西方成虎形,皆南首而北尾;南方成鸟形,北方成龟形,皆首西而东尾。”我们发现画像中代表东方的龙、西方的虎、南方的鸟和北方的龟分别被设置在画面的左右上下位置,且龙虎形象正好是头部朝向鸟,尾部朝向龟,鸟和龟头部朝向虎,尾部朝向龙,均与文献内容一致。也就是说,四象所代表的方位朝向在东汉已形成周密的配置标准,《黄帝暨日月神》画像正是遵循此标准刻绘的。

六朝后,由于天文学逐渐被官方垄断并禁止于民间,百姓将星辰神化创作出诸多星神图。比如星神图表现风格有较大变化的唐朝出现的一幅《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绘画作品,传为梁令瓒所绘,现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该图卷从左至右依次描绘了17位星宿神形象,前五位是岁星、荧惑星、镇星,太白星和辰星星神,即我们熟知的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第六位起分别为角星、亢星、氐星、房星、心星、尾星、风星、斗星、牛星、女星、虚星、危星。毎一星宿神前皆题有一段篆书占辞,包括星神性情、其庙立何处、如何祭祀,及星宿的名字等,但并未谈及星神形貌。从内容上判断,此卷应为上半卷,其余的28宿中的16宿应在下半卷上,惜已佚失。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系宋代临摹唐本,所绘内容与星神前的篆书说明与大阪藏本一致。关于完整的28宿神形象,我们或可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全本窥知。

本文刊登于《新华月报》2024年1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