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夏季,“水深火热”的极端天气常伴左右。6月以来,华南、江南等地遭遇持续性暴雨袭击,华北、中原多地又经历了大范围高温热浪过程。与此同时,不少地方降水极值不断刷新纪录,气温节节攀升。
如甘肃迎来1961年以来最强区域性暴雨;辽宁沈阳经受了自1951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最强降水;浙江杭州以41.9℃打破当地观测史最高气温纪录等。
天气越来越“任性”了,更热、更旱、更涝的气象灾害频频出现,城市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这一趋势下,应如何提升城市“韧性”,让其变得更安全?
过去50年,气候变化导致的自然灾害激增近5倍
“极端天气事件频发背后,隐藏的是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后果。”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城市管理系主任王伟告诉记者,气候变化给城市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一种是事件型,指的是暴雨、飓风、洪水、高温、干旱、严寒等极端天气灾害;另一种是趋势型,指的是气温持续升高带来海平面上升、冰盖融化等影响。
气候变化的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据世界经济论坛、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减少灾害风险办公室(UNDRR)等机构数据,过去50年中,气候变化和日益极端的天气事件导致的自然灾害激增了近5倍。
“自然灾害的频率和危害程度显著增加,对经济造成巨大损失,也严重影响社会运行和居民生活。”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李萌向记者介绍,暴雨和洪涝可能导致城市内涝、交通中断、基础设施损坏和人员伤亡;干旱则可能导致水资源短缺、农业减产和经济损失;热浪则可能引发健康问题和社会不稳定因素等。
极端天气事件造成的损失触目惊心。应急管理部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9544.4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失踪691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0539.3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454.5亿元。
今年以来,暴雨高温接踵而至,一桩桩气象灾害让人揪心,再次引起了公众对极端天气的关注。据国家气候中心统计,今年“七下八上”(7月16日至8月15日)期间,全国平均降水量总体偏多,北方地区暴雨过程频繁,致灾性强。全国平均气温23.5℃,较常年同期偏高1.3℃,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
雨水越来越多——全国降水呈现出南北多、中间少的分布特点。“七下八上”期间,全国平均降水量132.5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2.8%,辽宁和吉林降水量均为历史同期最多。
天气越来越热——我国高温天气呈现出首发日期提前、发生频次增加、累计日数增多、影响范围变广、综合强度增强的特点。7月以来,多地接连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浙江、江西东北部等部分地区高温日数超过40天。重庆已连续多日发布最高级别的高温红色预警信号。
高温肆虐给公众生活带来明显影响。一个可印证的细节是,这个夏天,“防晒经济”随着气温一同攀升迎来“高光”时刻。原本以户外劳动者及年轻女性为主要消费群体的防晒衣市场,今年迅速扩展至全民领域,越来越多男性也加入“防晒大军”。今年“6.18”开门红期间,某专业防晒服饰品牌在天猫上新,男士“护脸凉皮衣”开卖即热销,销量近200万件。
类似的破纪录极端高温事件以后会常发生吗?答案是肯定的。
“持续的全球变暖会进一步加大全球水循环以及潮湿或干旱事件的严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