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社会需要新的劳动就业体系
作者 王峰
发表于 2024年11月

9月13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下称《决定》)。

《决定》提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鼓励和支持劳动者就业创业,切实保障劳动者权益,协调推进养老托育等相关工作。

经济发展催生了老龄社会和长寿时代,老龄社会和长寿时代反过来又要求经济发展做出新的结构性转变,也就是发展老龄经济。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发展老龄经济的重要条件。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党俊武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指出,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本身固然重要,更要升维考量,从中长期视野对老龄社会牵动国家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等重点领域的协同发展作出战略安排。

记者: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是为了适应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充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的重大意义?

党俊武:我们正处于年轻社会向老龄社会的急剧转型期,对于包括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等诸多适应性转型问题,需要综合各方面社会关切,着眼全局和长远来认识把握。

首先,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五中全会、十九届五中全会以及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均对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作出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按照自愿、弹性原则,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

其次,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一环。2019年11月印发的《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提出,改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劳动力有效供给。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加充分就业,确保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人力资源总量足、素质高。

第三,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是在步入老龄社会背景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西方是在完成现代化的同时进入了老龄社会,但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先于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既蕴含发展优势,也带来难题和挑战,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

第四,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是在老龄社会让所有人活得健康、长寿、有意义的战略举措。老龄社会催生每个人的全生命周期需求,以及普遍长寿之后形成的少年人口、中青年人口和老年人口的新的结构性需求,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是适应差异化诉求的有效措施。

记者:对于广大劳动者来说,退休制度的调整意味着什么?

党俊武:目前,一方面,我国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已增加到2023年的14年,在原法定退休年龄不变的情况下,受教育年限增加,意味着劳动者参加工作的时间推后,就业准备期延长,平均工作年限缩短。

本文刊登于《新华月报》2024年1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