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打好这场攻坚战
作者 杨开新
发表于 2024年11月

宁夏依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是全国唯一全境属于黄河流域的省份。为努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宁夏如何率先在体制机制上创新,在系统性提升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中展现担当?如何打好黄河“几字弯”宁夏攻坚战,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塞上乐章?

东邻毛乌素,北接乌兰布和,西濒腾格里,宁夏三面环沙,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承担着维护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

保护和治理黄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作为唯一全境地处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片区和“三北”工程区域的省份,宁夏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之大者、民之大事,近年来全面推进荒漠化综合治理,坚持防沙、治沙、用沙齐抓,扩绿、兴绿、护绿并举,坚决打好黄河“几字弯”宁夏攻坚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塞上江南”宁夏越来越秀美。

“沙进人退”成为历史

保护好黄河和贺兰山、六盘山、罗山的生态环境,是宁夏谋划改革发展的基准线。宁夏严格落实黄河保护治理刚性要求,协调水沙关系,加强水土保持,一体推进黄河水质及入河泥沙监测等工作,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取得新突破、再上新台阶。

芳草灌木生机勃勃,合抱之树枝叶摇动……来到绿意盎然的宁夏沙坡头沙漠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沙坡头站),很难想到附近既有滚滚黄河,又有漫漫黄沙。对当地人而言,这既有昔日黄沙漫卷、日暗风狂的苦涩记忆,又有破解生产、生活乃至生存问题的长期求索。

在中国谈治沙,就绕不开沙坡头这个词。沙坡头站建于1955年,是中国科学院最早成立的野外长期综合观测研究站,也是我国最早的沙漠综合治理研究站。这里北靠腾格里沙漠,南临黄河。选址于斯,与几百米外的包头至兰州铁路密切相关。作为我国第一条沙漠铁路,包兰铁路承受了太多期待,也遭遇了太多挑战。几十年来,半隐蔽式草方格沙障、人工生物土壤沙结皮技术等从这里为世人所知,无灌溉条件下植物固沙的可行性程度、适宜的固沙植物种的选择及其合理配置等问题在这里得到答案。“以固为主”“固阻结合”的沙漠铁路防护体系,保证了这条重要铁路的畅通。

始于护路,不止于护路。点上的钻研,带动了线上的突破,进而推动面上不断拓展。自创“五带一体”治沙防护体系,有效阻止流沙的侵害;便携式沙漠造林器与植物草方格沙障技术均获得国家专利,造林成活率提高25%,劳动成本降低50%……沙坡头站站长张志山指着展板说,近年来该站加强与地方合作,治沙模式推广面积达34万亩以上。“在风沙物理、沙害治理、荒漠生态系统及沙漠科学研究等领域,我们团队近些年的新研究成果接连不断。”张志山说。

科学治沙,再造秀美山川,成为一代代科学工作者传承接力、探索前行的信念。在沙坡头站科技成果展厅,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在同一角度拍摄的一组照片引人关注。光阴流逝,原本光秃秃的地表铺上了绿色,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宁夏正悄悄发生着变化。

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戴培吉表示,宁夏结合实际打造集“保、治、用、养”于一体的示范性工程,不断推广应用新技术、总结提升新模式、探索建立新机制,力争在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中争先锋、走在前、做示范。

本文刊登于《新华月报》2024年1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