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在历史的延长线上
作者 吴勇
发表于 2024年11月

浙江绍兴为何人文荟萃,群星璀璨?

对此,蔡元培先生在为第一版《鲁迅全集》写序言时,就曾给出了一种解释,他引用王献之的一句“行山阴道上,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令人应接不暇”描绘故乡绍兴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随后接着说,有了这种环境,于是便有了王逸少(王羲之)的书,陆放翁(陆游)的诗,直至有了为新文学开山的鲁迅先生……

行走在绍兴老城

如果从地理与历史两个角度去看绍兴,就会发现它与众不同之处。地图上的绍兴有着鲜明的辨识度,北部平原临杭州湾,东西南三面群山连绵。整个市域水系四通八达,密如蛛网,一些地方河流、湖泊密集程度甚至超过了道路。说到历史,如果从大禹算起,直至近代,用人文与经济两把尺子来丈量,全国范围内,绍兴也是数得着的“优等生”。

绍兴是江南水乡的代名词,在某种程度上,贯穿于山地、平原中的水网可以看成是绍兴文化的底色,错综复杂的水网犹如一条条交织的文化线索,每一条单独拿出来都可以在历史中独立成章——王羲之之于中国书法,王阳明之于中国哲学,徐渭之于中国绘画,蔡元培之于中国教育,鲁迅之于中国文学……而这些线索在历史的拉力中凝聚起来,最终造就了绍兴的文化面貌。

城市化步伐太快,古典的绍兴需要放慢脚步去感受,行于仓桥直街的石板路上,小巷商铺鳞次栉比,黄酒铺泛着丝丝酒香,桥头几个孩子在嬉闹,循声望去,仿佛瞥见了古城一抹远去的身影。如果将视角拉回到清光绪年至民国初年,从老城西北角迎恩门沿水路进入绍兴老城,将会看到水乡的日常——229座小桥将河道与街巷连成一体,乌篷船在密集的河道里穿梭,社戏的日子乌篷船在桥下挤作一团,桥上的人探着头看热闹。途经王羲之、王阳明、徐渭旧宅,路一转,在桥头或许就会与青年蔡元培和从三味书屋放学归来的少年鲁迅不期而遇,甚至在狭窄街巷里转个身又与阿Q、孔乙己撞个满怀。说实话,绍兴名人故居密度之高可以冠绝全国,要是在其他地方,每个故居都能“理直气壮”地成为当地名片。在蔡元培故居门前问当地人,绍兴有多少名人故居?“太多了。”答者用手指着鲁迅故里方向说,一副波澜不惊的样子。对于绍兴人来说,名人太多,故居转弯便是,见多见久了,便如邻居一般,自然而然成了老城烟火气的一部分。

本文刊登于《党员文摘》2024年2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