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温暖和力量传递给新一代青年
作者 周立民
发表于 2024年11月

今年是巴金诞辰120周年。在这个古老的民族焕发青春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征程中,有着巴金先生一份功绩,他影响和改变了许多人的精神世界,仅从他与青年读者交往的一面就能看出来。

“把火炬交给新一代的中国青年”

1985年6月7日,上海武康路113号,巴金先生的寓所。

算来这已经是39年前的事情了,看着信笺上以工整、隽秀的笔迹抄录的歌词,一群年轻人的歌声仿佛再一次从巴金家的客厅传出来:盼可将烛光交给我,让我也发光芒,寒流里,愿同往,关心爱心似是阳光,我的心一般奔放,愿挺起我胸膛,如能以热和爱,自能导出心里光……

在巴金面前唱歌的是香港大学城市规划研究生代表团的十名学生,抄录歌词的信笺下方有他们各自的签名。第一个签名的伍美琴,她在一个多月后写了一篇《一次幸福的会见——巴金先生访问记》刊登在当年的《大公报》上,其中写道:“由于我们用广东话唱,为了使他听得懂,便预先抄好了。在他面前,我们十个人轻轻地唱,当唱到‘盼可将烛光交给我,让我也发光芒……以心中暖流,和风对抗’时,我心底深处,也就发出了强烈的祈盼,希望巴金先生好好地保重身体,把火炬交给新一代的中国青年!”

为自己喜爱的作家唱一曲,这是青年读者与巴金先生交往的一个温暖的瞬间,又是特别具有象征意义的画面。如这首《一点烛光》所唱,自20世纪20年代末起,巴金先生的作品就点燃了一代代青年读者心中的火炬,让他们获得了力量,不畏风雨大胆前行。

“您会欢迎我们吗”

像巴金这样把读者放在如此重要地位的作家恐怕并不多,“把心交给读者”是他的写作信条,他说“远离了读者,我感到源泉枯竭”。

20世纪30年代,有读者身陷险境,巴金曾约朋友同去杭州搭救,造就一出作家与读者的传奇。在他的鼓励下,当年的青年学生汝龙、杨苡后来都成为有名的翻译家。

一个上海的读者在医院里等待手术,内心不安,写信向巴金寻求精神鼓励,巴金热情地回了信。

本文刊登于《党员文摘》2024年2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