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怀归来
作者 杜佳冰
发表于 2024年11月

再过3年,郭永怀逝去的时间,就和他存在的日子一样长了。见过他的人越来越少,听说过他的人越来越多。

我国23位“两弹一星”元勋,多少都有过隐姓埋名的经历。郭永怀是其中唯一一位横跨核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三大领域的专家,是唯一的烈士,也是为数不多出身农村的科学家。

这个时代的人,很难演出那个时代的难

南开大学物理学院的新生每年都要排演话剧《永怀》,可是,要理解这位“另一个时代”的科学家校友,并不容易。他的时代似乎离我们太远了。

为了了解郭永怀,南开大学物理学院《永怀》话剧的创作者之一史歆祺去了研制原子弹的青海221基地,她这样形容原子弹试爆的环境:“很不现代,一看就是没钱才那样弄的一个土墙。”

话剧排演中,史歆祺发现最难的不是大量对白,而是演绎条件的艰苦——人在那样困难的环境下,是用一种怎样的情绪和精神在说话的?

“喝碱水、住帐篷、煮野菜……这一段很难排得出来感觉,大家都没经历过。”史歆祺说,“你能感觉到,这个时代的人,就是演不出那个时代的难。”

他们不得不引导年轻的演员们去想象。在高原冬季住帐篷,早上醒来,要先用手捂着按摩一会儿,才能睁开眼睛,因为眉眼上都是霜冻。

饥饿一度成为原子弹研制工程的最大障碍。在《为国铸盾——中国原子弹之路》一书中,对当时的情况进行了描述:当时科学家每餐只能吃到一个馒头、一角钱的干菜汤。附属电厂的职工用变压器泄漏出来的油炸青稞面吃。饥饿使人便秘、浮肿,核武器研究所将近一半的人得了浮肿病,脚肿到穿不进布鞋。

高原的冬季漫长,郭永怀一行曾在巴丹吉林沙漠深处进行了一个月的核弹试验。54岁的郭永怀坐在一辆没有暖气的吉普车里,每天颠簸行进4个多小时。戈壁滩上没有帐篷,所有人席地而坐,啃着冻馒头与咸菜,配着从兵站要来的一暖瓶热水当午餐,郭永怀也是如此。

把学航空作为一条救国之道

1909年,郭永怀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市滕家镇西滩郭家村。在这之前,日军已从荣成湾登陆,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威海开始了长达32年的殖民地历史。

本文刊登于《党员文摘》2024年2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