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冼星海遇见延安
作者 陈晨 姜辰蓉
发表于 2024年11月

两年前的春天,年逾八旬的冼星海之女冼妮娜,郑重地将父亲留下的指挥棒交给时任延安文艺纪念馆馆长刘妮。

“我父亲一直心想着延安,心想着共产党。他自己不能回来,就让指挥棒代他回来吧……”

如今,这支产自法国的铜质指挥棒静卧于展柜,作为延安文艺纪念馆中最受瞩目的文物之一,每天接受着众多参观者的敬意。

音符流转,指挥棒轻轻一舞,仿佛划开一道时光之幕……

窑洞里诞生的旷世之作

夏秋之交,是壶口瀑布最为壮观的时节。源自青藏高原、穿越塞上江南、劈开晋陕峡谷,奔腾的黄河裹挟着泥沙来到壶口,河宽骤然收束,河水从陡崖上倾泻而下,浊浪排空、涛声如雷……

抗战时期,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诗人光未然正是在壶口一带目睹了这般“红日高照,水上金光迸裂”的震撼场景,创作出一首长诗。此后,作曲家冼星海在延安的窑洞中为其谱曲,创作出民族交响史诗《黄河大合唱》。

1939年初,光未然因行军时坠马受伤到延安治疗,当时正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执教的冼星海前去探望。在此之前,两人曾联手创作出《高尔基纪念歌》等抗战歌曲。在病房中,两位好友心有灵犀,期待着再度合作。

病床之上,光未然忍着剧痛,构思着这部宏大作品的歌词。黄河对民族的哺育、黄河的屈辱与呻吟、黄河的觉醒与怒吼……诗人的情感如黄河浪涛一泻千里,5天时间,400多行诗句一气呵成,《黄河大合唱》的8首歌词就此诞生。

1939年3月11日晚上,冼星海受邀参加演剧第三队的歌词朗诵会。在西北旅社的窑洞里,伴着一盏昏暗的油灯,25岁的光未然朗诵起这首长诗:“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

读毕,在场的人都被深深地震撼了。冼星海猛然站起来,上前一把抓住写满歌词的纸张,激动地说:“我有把握把它谱好!”

岁月流转,如今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旧址东山上,冼星海居住过的土窑洞已被重新修复并布置成专题纪念馆。

本文刊登于《党员文摘》2024年2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