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想必大家都熟悉这句话描述的这位外国人——白求恩医生。
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援助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1938年,白求恩不远万里,率领一个医疗队来到中国,组织战地流动医疗队出入火线,积极投入到救死扶伤的工作中,最终把宝贵的生命献给了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斗争事业。
创建“群众血库”
1938年1月2日,白求恩带着足够装备几个医疗队的药品和器材,从温哥华乘海轮前往香港,3月,到达延安,随即转赴华北抗日最前线——聂荣臻领导下的晋察冀根据地。
6月中旬,白求恩突破重重封锁到达晋察冀边区,见到聂荣臻司令的第一句话就是询问“我的战斗岗位在哪里?”同志们劝他休息一会儿,他说:“我是来工作的,不是来休息的。你们要拿我当一挺机关枪用!”第二天,他就立即奔赴60多里外的五台县松岩口村后方医院投入工作。一个星期内,白求恩诊治了500多名伤员,一个月内为150多名伤员做了手术。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对于年近半百、仅有一个肺叶机能的白求恩来说,平均每天做5台手术,令人难以置信。
白求恩还在五台县松岩口军区后方医院讲授输血技术。“输血”在当时是一个比较新的技术,在中国只有大城市少数几家医院才能开展。在野战医疗条件下输血,是人们连想也不敢想的事情。
白求恩首先详细讲述了采血操作、标准血型制作、血型鉴定、配血试验、储存、运输、保管等基本知识,接着,推来一名胸部外伤的患者说:“现在,我来操作,你们谁第一个献血?”
“我来献。”32岁的晋察冀军区卫生部部长叶青山挽起袖子。
验过血型后,白求恩让叶青山和病人头脚相反躺在床上,拿出简易输血器,用带着针头的皮管连接在他们紧靠的左右两臂静脉上,皮管中间一个三通阀门,阀门上连着注射器。白求恩把阀门通向叶部长,抽拉针栓,殷红的鲜血便流入注射器,再转动阀门,血液便流入患者体内。
大家热烈鼓掌,这是战地输血在我军野战外科史上第一次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