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生活圈”走进年轻人的日常
作者 蒋肖斌
发表于 2024年11月

北京什刹海后海南岸的恭王府博物馆,即便不是节假日,也会迎来络绎不绝的观众。年轻人逛恭王府,有一些独特的“攻略”:在经典电视剧取景地Cosplay,到展厅集章打卡;有的则一进门直奔“食礼店”,买一款畅销的万福上上签创意饼干,从做成签筒的饼干盒中抽出一根,饼干上书“和喜欢的人撞个满怀”,心情瞬间好了起来。

博物馆,正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参观博物馆已成为年轻人的文化习惯,这不仅仅是一种文化需要,更成为一种文化自觉。

年轻人越来越爱逛博物馆,博物馆做对了什么?

科技与艺术融合,年轻人更爱“参与”展览

无论博物馆有多少种玩法,展览依然是吸引观众的“主力”。如何办好展览,尤其是吸引年轻观众的展览?恭王府博物馆展览部副研究馆员周望和藏品研究部馆员闫月欣都认为,深入历史文化研究为展览提供学术支撑,重视创意策划与主题设计,发挥数字化展示与互动的优势,是努力的方向。

周望介绍,故宫博物院与恭王府博物馆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清代的固伦和孝公主、庆亲王、恭亲王等在成年后分府而出,都曾在恭王府生活。于是,两馆合作主办“清代宫中少年生活文物展”,通过百余件精品文物,生动展示清代皇家子弟的少年生活。

在展览中使用数字媒体、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等多种技术,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渐成常态,博物馆人开始尝试更沉浸式的方式。

恭王府博物馆综合业务部馆员王衍达说:“我们举办的很多非遗展览都设置了体验式内容,如刺绣、蓝印花布印染、皮影戏、中国剪纸、普洱茶制作、木版年画等技艺体验,非遗传承人到现场亲自指导。

本文刊登于《党员文摘》2024年2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