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朴素,力戒奢靡,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浓厚氛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也明确提出“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而在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应对铺张浪费的历史经验,至今仍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一、节俭关乎国运
我国历史上有不少王朝因铺张浪费、侈靡无度而亡。统治阶层的生活腐化,不仅耗费了大量的财富和人力,同时也会影响到社会风气和国家治理,埋下亡国祸根。
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对大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同时他也以独断专行、奢靡无度著称,倾全国之力兴建阿房宫、骊山陵等浩大工程,劳民伤财。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述为“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秦二世胡亥即位后,延续了始皇的奢靡之风,“大为宫室,厚赋天下,不爱其费”,终致强秦二世而亡。
西晋的奢靡腐化现象也十分严重。《世说新语·汰侈》记载了大臣石崇和王恺斗富的故事,“王君夫以粏糒澳釜,石季伦用蜡烛作炊。君夫作紫丝布步障碧绫里四十里,石崇作锦步障五十里以敌之。石以椒为泥,王以赤石脂泥壁”。更为荒唐的是,皇帝也参与了进来,“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凡此种种,成为西晋崇奢风气的缩影和亡国预兆。
隋炀帝也是古代君王穷侈极奢的典型代表,他在各地大修宫殿苑囿、离宫别馆,供自己享用。隋炀帝还很喜欢炫富,“大业六年,帝以诸蕃酋长毕集洛阳,丁丑,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他觉得树光秃秃的不好看,便“以缯帛缠树”,外邦使节反问:“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隋人无言以对。
古代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或多或少地存在于每个王朝,虽然不能简单地认为铺张浪费是致使王朝覆灭的决定性因素,但当铺张浪费大行其道的同时势必会伴随着贪污腐败、阶级剥削、繁徭重赋等严重损害国家机体的行为,导致政府统治力和公信力的逐渐崩溃。
“历鉴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其衰也则反是”,大凡能够政通人和、百姓安乐的历史时期,当政者都会将厉行节俭、反对铺张摆在国家治理的核心位置审慎对待,以节俭兴国。西汉汉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宫室、园林、车驾、服饰等都没有增加,造就了“文景之治”;东汉光武帝刘秀十分重视节俭,他常身着朴素的衣服,从不把玩贵重的珠玉之物,成就了“光武中兴”;创造了“贞观盛世”的唐太宗常说自己“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每一衣,则思纺绩之辛苦”,带头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