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历史上的开明王朝,传承了十二代。战国时期,与蜀国相邻的秦国,经过卫鞅变法,而逐渐强盛。秦惠王的时候,曾与众臣多次谋划攻取蜀国。此时的末代蜀王却贪图享乐,疏于防备,又兄弟不和,驱逐了苴侯,还出兵攻打巴王。虎视眈眈的秦人利用了这个机会,公元前316年秋天,秦惠王派遣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率领大军南下,短短几个月内便攻占了蜀国。
秦并巴蜀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司马迁《史记·秦本纪》说:“九年,司马错伐蜀,灭之。”在《太史公自序》又说:司马氏“在秦者名错,与张仪争论,于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司马迁的记载言简意赅,两句话就高度概括了这件大事。扬雄《蜀王本纪》对此记载也很简略:“秦惠王遣张仪、司马错伐蜀,王开明拒战不利,退走武阳,获之。”又说:“张仪伐蜀,蜀王开明战不胜,为仪所灭。”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就要详细一些了:“周慎王五年秋,秦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从石牛道伐蜀。蜀王自于葭萌拒之,败绩。王遁走,至武阳,为秦军所害。其相、傅及太子退至逢乡,死于白鹿山,开明氏遂亡。”由此可知,末代蜀王在秦国大兵压境时仓促应战,在葭萌战败后逃至武阳(今眉山彭山东北),被秦军追杀。太子与太傅丞相等败死在白鹿山(今彭州北)。传了十二代的开明王朝,就这样覆灭了。但末代蜀王还有其他儿子与王室成员,这时都逃离了蜀都,流散于西南各地。蜀国虽破,其族尚众,所以秦国统一巴蜀后,实施了驻军、筑城、移民等策略,来加强统辖。正如常璩《华阳国志·蜀志》所言:“戎伯尚强,乃移秦民万家实之。”秦人还采用了笼络手段,曾三封蜀侯,所封就是末代蜀王的儿子。此外还有远走高飞,率领部众远徙交阯的蜀国王子。
交阯是古地名,也有称为交趾的,史书中就常见有两称混用的情况,其地理位置是指先秦时期骆越与南越地区的红河流域一带。这个地名的由来,与南蛮的民俗有关。在《礼记·王制》中有“南方曰蛮,雕题交阯”之说,雕题谓“刻其肌以丹青涅之”,是纹脸或纹身之意;交阯是“足相向”,一种解释是盘腿的意思,还有认为是赤足与裸身相处。《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的解释为:“《礼记》‘称南方曰蛮,雕题交阯’。其俗男女同川而浴,故曰交阯。”《三国志·吴书·薛综传》言:“日南郡男女裸体,不以为羞。”由于地理环境偏远,中原汉族称之为南蛮。西周成王时期,交阯之南的越裳国向周朝贡“以三象重译而献白雉”。春秋时期,“楚子称霸,朝贡百越。秦并天下,威服蛮夷,始开领外,置南海、桂林、象郡。汉兴,尉陀自立为南越王,传国五世。至武帝元鼎五年,遂灭之,分置九郡,交阯刺史领焉”。汉武帝统一南越后,设置了交阯、九真、日南、南海、苍梧、郁林、合浦、珠崖、儋耳等九郡,后来设立交阯刺史部。因为行政区划的变化,交阯在后世又称为交州。
秦并巴蜀的时候,蜀国有一位王子,当时可能领兵驻扎在外。见蜀国败亡,秦军势力强盛,无法抗争,于是率众远走南中,其后又辗转远徙,前往交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