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语说:“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秘鲁谚语说:“人民的声音就是上天的声音。”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要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将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我们将大力推进脱贫攻坚战,在2020年前确保现行标准下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
《人民日报》2016年11月21日第2版
【释义】
治理国家有常规,但要以对民众有利为根本。
【解读】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一语出自《淮南子·氾论训》,意思是说,治理国家有常规,但要以对民众有利为根本。历代名人志士都劝导统治者治理国家要去奢从简,轻徭薄赋,兴修水利,鼓励垦荒,不扰民生产,体恤民众疾苦,缓和阶级矛盾,只有这样才能建立鼎盛的王朝。观察历史上的盛世就会发现,统治者重民、爱民,以民为本,着眼于安邦定国,着眼于安民、富民、养民,国家就会富足强盛。
汉高祖刘邦感叹秦朝的暴政,引起王朝迅速毁灭,感叹社会各行各业极度凋敝,于是和大臣们共同制定了“与民休息”的治国政策。通过颁布并实施罢兵归农、招抚流亡,释放奴婢,减轻田租等措施,使脱离生产的农民重新劳作。刘邦重民、亲民,十分重视农业,汉朝一直倡导以农为本,多次下诏减免赋税,这与刘邦当时建国之时定下的国策有很大关系,高祖刘邦之后的多个皇帝,都能继续实行高祖时定下的“与民休息”的国策,都能做到轻徭薄赋、减轻刑罚,鼓励生产,尤其是到文帝、景帝经济繁荣时,曾经实行过“三十税一”,创下中国历史上最低税的记录。文帝、景帝也将节俭安民的政策贯彻始终,终于从汉初高祖出门用的马车,甚至都找不到四匹毛色一样的马,到“文景之治”国家安定,百姓富足。国家的安定、发展、壮大,这都是建立在以民为本的基础上。
唐太宗李世民在平定天下之后,也是学习先贤的治国之道,他从不奢侈浪费,贪图享受,一切陈设用度从简。他认为农业是国家的基础,而民众则是帝王的基础,于是他轻徭薄赋,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与民休息,使百姓的生产积极性大幅提高。贞观二年(628),关中地区遭遇大旱,百姓颗粒无收,大闹饥荒,百姓卖儿卖女,过得惨不忍睹。唐太宗对身边的大臣说:“水旱不调,都是因为国君丧失德行。我的德行不好,上天理应惩罚我,百姓有什么罪需要这么受苦?我还听说有百姓不得不卖儿卖女求得生存,我真的很哀怜他们。”唐太宗派遣御史大夫杜淹去巡查,拿出皇家府库的钱银赎买了那些被卖的儿女们,还给他们的父母。
“文景之治”“贞观之治”都被视为中国封建时代的治世,统治者都能够做到重视人民,以身作则,上至皇子下至官员,但凡有伤害百姓利益的,都会严惩不贷。统治者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能够励精图治,体恤百姓,以宽仁治天下,对百姓施宽仁之政策,从而使国家富强,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就自觉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爱民、重民、利民、富民等民本思想,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党的初心使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