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老师也难当!
作者 京墨
发表于 2024年11月

《说文解字》有云:“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老师在古代有许多称谓,譬如夫子、山长、西席、学博、先生。或许有人会猜想,古代的老师无需应对各类检查,也没有多如牛毛的杂活,社会地位高,还受学生和家长敬重,应该是十分舒心的……但是,现实总比理想骨感。

实际上,古代老师同样会有被“录取率”支配的恐惧。如果学生不争气,老师轻则被罚俸禄,重则被降官职,甚至有遭到流放的风险……

从推荐制到专业考试古代教师的资格认证路

在今天,想成为老师需要接受专业的学习,取得教师资格证,最后还得通过招聘考试。但其实,古人要成为老师也并不容易。

西周时期,受教育的权利并没有辐射到普通百姓,而是“学在官府”。当时的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是一体的,老师多由官员兼任,他们既要履行官员的职责,还要承担相关的教学任务。

春秋时期的老师大多实行“推荐制”,年长而学识丰富者最受青睐,名气大小也会直接影响被推荐的机率。两汉时期的老师考核选拔最为轻松。汉武帝兴建太学,担任老师的人多为举荐、征召的精通儒家经典和国本的“博士”,老师使用的教材也比较固定,主要内容为儒家五经。

东汉时期出现了最早的“教师资格考试”,选拔老师的难度比西汉略为严格。此时,想成为一名太学博士,除了要通过太常举办的“招考”,还要满足其他条件。首先是品行,要德行高妙,志节清白。其次是年龄和教学经验,要求五十岁以上,教过不少于五十位学生。当然,真正有才能的人,会被破格录用。例如,东汉的戴凭因为精通《京氏易》,仅十六岁就成为了太学博士。

除此以外,还需要拿到朝廷官员的“保举状”,上面要写明被举荐者的学识、品行和身体健康与否,甚至连家族成员的行为也要纳入其中。而且,举荐他人作国子监博士,举荐人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唐宋时期,举荐制依旧存在,老师的选拔变得更加严格。

宋初,官学教师多由朝廷重官和京官担任。《宋史·职官志》就有记载:“旧置判监事二人,以两制或带职朝官充,凡监事皆总之。

本文刊登于《环球人文地理》2024年9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