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0周年校庆之际,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以下简称“中欧”) 迎来了好消息。近日,2024年英国 《金融时报》 全球EMBA课程百强榜单发布,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荣获全球第一。此前,中欧在 《金融时报》 全球MBA百强榜单中已连续八年稳居全亚洲第一,在全球EMBA百强榜单中连续四年稳居全球前二。
从1994年在上海浦东起步,中欧开启了中国和欧洲合作办学的新模式,并见证了中国对外开放这一宏伟历程。而中欧也在短短30年里,走过了许多欧美商学院需要百年才能实现的发展历程。
“三十而立”,作为中国政府和欧洲联盟共同创立的商学院,中欧是如何融入中国对外开放的伟大进程并在期间发挥独特作用?面向未来,中欧设立了哪些新目标?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近期对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管理学教授汪泓进行了专访。
开拓先行:
在中国建一所世界级的商学院
回顾中欧创立的背景和初衷,汪泓将时间拉回到20世纪80年代,彼时中国开启了举世瞩目的改革开放。这一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伟大抉择,推动了经济活力加速释放,激发了社会对现代企业管理人才的巨量需求,促使中国决心引进发达国家的工商管理教育,培养现代化的高级管理人才。
在此背景下,1983年12月,中国和欧洲共同体紧密携手,推出中国—欧洲共同体管理项目(后更名为“中国—欧洲共同体管理中心”,即CEMI),成为中国现代管理教育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这便是中欧的前身。1984年9月1日,该项目首期MBA班开学,开创了国内MBA教育的先河,先后共培养了247名毕业生。
历经10年铺路筑基,时间来到1994年,中国的管理教育发展翻开了崭新篇章。
“当时的中国需要优秀的管理者来帮助中国融入整个世界经济,尤其是帮助解决中国的国有企业问题以及引入市场经济。历经10年开拓求索,从中央到地方、从政界到学界的锐意改革者,逐渐达成了一个清晰的共识:在中国,建一所世界级的商学院。”汪泓说道。
1994年11月8日,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在上海正式成立。
1995年3月13日,首届MBA班预科模块开课;1995年5月8日,首届MBA和EMBA班开学。这一全面拥有MBA、EMBA和高层经理培训三大课程的商学院就此扬帆起航。
在总结学院快速发展的历史经验时,汪泓强调:“没有中国经济的崛起,就不可能有如此深广的工商管理教育的市场需求,当然也不可能有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今日之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