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三坊七巷:昔日古厝焕发新生机
作者 张燕
发表于 2024年11月
空中俯瞰三坊七巷
南后街是三坊七巷的中轴线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张燕I摄

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城市的历史和文脉。

在福州的中轴线上,坐落着一处方圆40多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从空中俯瞰,这片建筑的屋顶像万顷波浪般延伸铺展开来,画面甚是壮观。这就是被誉为 “里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筑博物馆”“近代名人聚居地”的三坊七巷。

近年来,随着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复工程持续推进,这片古老街区迎来新生,成为展示福州文化的亮丽名片。

修旧如旧,传承文化守护历史记忆

“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作为国内现存规模较大且保存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起于晋,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它以南后街为中轴,西侧有三个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东侧有七条巷(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合称三坊七巷,总占地面积40多万平方米。

在近代中国,林则徐、严复等150多位历史名人曾在三坊七巷生活居住。这里存有200多座古建筑,各级文保单位共2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

上世纪末,年久失修加上现代商业、办公的大量涌入,三坊七巷的传统民居和古街风貌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日渐破落。在城市开发热潮的冲击下,这里一度岌岌可危,近代名人林觉民的故居更是险些被房地产公司拆除。

“三坊七巷建筑群中大部分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遗存,由于长年缺少正常维护,房屋老化破损,进行修缮已经刻不容缓。” 福建理工大学教授、三坊七巷保护与修复主设计师严龙华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回忆,修复之前,三坊七巷人口拥挤,住房困难,院落低洼积水现象普遍,传统建筑年久失修,严重老化。

本文刊登于《中国经济周刊》2024年2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