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界军校”创业记
作者 李明子
发表于 2024年11月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深圳校区。本组报道供图/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英国校区。

在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教学楼一层最深处,筹备中的院史展已经进入收尾阶段,一些数据还在做最后核对与更新。近几年的国际排名中,汇丰商学院的金融硕士、管理学硕士均曾位列QS商科硕士的亚洲排名首位,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在最新的2024年QS全球排名中也跻身亚洲第六,领先国内其他高校与机构。

“当初夸下的海口,如今兑现了。”北大汇丰商学院创院院长海闻有些如释重负地说。十七年前,商学院刚走过“低调而艰苦”的前三年,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第一次举行的全院师生新年晚会上,他曾畅谈未来:再用十几年时间,将学院建成一个国际知名、世界一流的商学院。

2004年,海闻刚到深圳创办商学院时,国内数得上名的商学院就有二十多所,几乎全部集中在北京和上海。“既然是北大来办,就要办出一流水平。”海闻无时无刻不在思考:要创办一所怎样的商学院?如何与众不同?

只有做出自己的特色,而不是在同质化定位上无意义内卷,才有可能成为一流。比照国际知名商学机构,创建百年的哈佛商学院以“培养改变世界的全球领导者”为目标,其毕业生薪资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商学院;而麻省理工定位培养最懂工程的管理者,虽然毕业生收入低于哈佛,但初次就业率明显更高。

北大汇丰商学院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海闻希望是“具有国际视野的商界领袖”。他要在国内打造一所最国际化的商学院,利用深圳毗邻香港的“地利”,北大与港大合作,开创了国内研究生教育史上首个不同学科互补的全日制“双硕士”项目。两所世界名校强强联合的金字招牌,很快帮这所年轻商学院在激烈竞争中打开了局面。

“办学校和办企业有很多相似之处,初创阶段都要处理各种难题,打造百年品牌也都需要制度和文化。”海闻现在仍时常有“危机感”,他给商学院打下了全面而严格的制度基础,同时也担心继任者能否抵住压力坚守下去。

与创院之初不同,如今深圳云集了全球各大高校的商学院,北大汇丰面临着全新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继任院长王鹏飞也不免感到“危机”,人工智能等技术变革对商业和商学教育带来的挑战同样不容忽视,在未来十年,想要在最具活力的前沿城市继续保持国际领先,商学院仍要保持创业之初的热情与韧性。

去深圳创办商学院

作为创院院长,海闻最初是被“忽悠”到深圳的。

21世纪之初,深圳经济规模已经跃居全国第四位,但高等教育相对滞后,仅有2所大学,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深圳政府创造性地建设了“大学城”,由深圳地方政府联合著名大学共同创办研究生院群,从而实现“名校在深圳”的跨越式发展。2001年,北大深圳研究生院正式挂牌,与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一起进驻深圳。

然而,预想中“师生云集、成果频出”的景象并未出现。研究生院建成最初两三年,连起码的人气都没有,“本部老师不愿意来教,学生不愿意来读”,崭新的大学城成了空城,外部对异地办学的质疑不断。时任北大常务副校长、深圳研究生院院长林建华调研一番后,将“办实研究生院”的突破口瞄准到了商学院上。

当时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拿了北大深圳商学院的招生名额,从2002年起,每年以光华的名义招收40多名金融硕士,但由于学生不愿到深圳上课,便全部留在了本部。远在2000多公里外的深圳商学院成了空牌子。林建华和时任北大校长助理、北大深研院常务副院长史守旭商议,先把商学院办实办好,再带动其他学院和整个研究生院的发展。

海闻教授为毕业生拨穗。

“现实原因则是,商学院是能创收的学院,投入产出比最高。”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务委员会副主任魏炜直言不讳。商学院有很强的地域性,地方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对商学院产生强烈需求。

国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商学院办学模式,到2004年,已经有长江、中欧等二十多所商学院集聚在北京、上海,而最具经济活力的深圳却一所也没有。尤其在中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家素质需要提升,城市产业需要升级,深圳具备创建商学院的必要条件。

新的问题是,谁来担任创院院长?林建华和史守旭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海闻,他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第一批考入北大,并在毕业后自费留学美国的第一人,在美获得终身教职后回国“创业”,在北大和林毅夫等人一同创办了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到深研院创办时,海闻已经担任北大校长助理。“既是经济学者,又懂办教育,有创业胆识,还有奉献精神。”林建华打定主意把海闻“忽悠”到深圳,“先去看看,如果还不愿意,就当休息,顺便帮我出出主意”。

这次到访深圳再次点燃了海闻的教育创业热情。在他眼里,深圳的企业家群体是创办商学院的基础,空置的教学大楼是创业的良好硬件,而深研院的师资生源、与本部关系、与深圳市关系等一系列在别人看来的“问题”,也成了他的“创业机遇”和“发展空间”。他更看重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窗口的城市环境,这里机制灵活,新观念、新事物层出不穷,亦可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

“作为北大在深圳新办的学院,一定要超过北大本部的平均水平,才是对北大的贡献,这才是值得做的事情。”海闻坦言,学院创办一年后,当教学和管理逐步走上正轨,他开始思考新的战略问题:如何让商学院尽快跃升到更高的发展平台?

纵观国内外知名商学院的发展,很多都得到了强有力的外部支援。“说白了,就是需要一笔数量可观的资金。”在海闻的办学规划中,从全球聘请一流教师、建设更符合商学院发展的新大楼,都需要大量经费,而他手上只有创院之初拨来的100万元,可谓杯水车薪。

就在海闻给深圳市政府写信争取支持后不久,商学院等到了与汇丰银行合作的机会。当时恰逢汇丰银行集团进军内地市场,海闻受邀成为汇丰中国独立董事。随着业务扩张,汇丰中国希望通过与内地高校合作来解决人才短缺的新问题,而深圳商学院并不是唯一候选单位,清华、复旦、武大,以及他参与创办的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都是有力竞争者。

每年一度的国际文化节。
托马斯·萨金特教授在课堂上。
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学生。

海闻很快起草了合作方案,并抓住一切机会向汇丰高层宣传深圳商学院的愿景和办学理念。为争取时任汇丰集团最高掌门人斯蒂芬·葛霖的信任,海闻专门飞到重庆,在葛霖参会中途与其见面并阐述了合作共赢的想法。往返飞行4小时,只为直接面谈3分钟。海闻趁热打铁,通过各方努力,邀请葛霖第二年春天到深圳访问,这些都为最终赢得汇丰青睐打下了基础。

“回头来看,2008年后,商学院开启了快速发展的十年,标志就是获得了汇丰捐赠和冠名。”海闻回忆,1.5亿元捐赠中有2000万元定向用于“学院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获得捐赠和冠名之后,学院优质师资不断增加,也不再需要从北大其他院系调剂全日制硕士,并很快成为校内其他院系和国内一流高校优秀学生首选的学院之一。更直观的影响则是催生了一栋6万平方米的商学院新大楼。

如今坐在商学院7层会议室窗边,海闻回忆起新大楼从拿地、争取资金支持、改设计图稿到最终落成,每一步都走得“一波三折”。他曾抱着大楼模型到市长办公室“要地”,在市领导发生变动之后,深圳市政府依旧给予了支持。大楼设计图修改后,建设规模增加了两倍,新出现的资金缺口再次得到了深圳市政府的支持。

“北大汇丰总部在深圳,将来成为世界一流的商学院,就是深圳的教育品牌。”回想创业初期的种种,海闻感叹“历经坎坷”。如今在教学楼内宽大的回形走廊和各处或开放或封闭的空间,师生讨论随处可见,常有人在这里工作学习到深夜,灯光透过大楼玻璃幕墙照到户外,北大汇丰商学院成了大学城最具吸引力的学院之一。海闻感到欣慰的是,“创业”之初对商学院的诸多设想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成为全球前百分之一

在汇丰商学院教学楼内部,几乎所有可见的文字指引和印刷出版物都是中英双语。就连一层大厅西侧信息公告栏上钉着的通知单,都是全英或中英双语。一位教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商学院不只要求全英文教学,同步推进的还有工作语言的国际化,一旦有外籍教师和留学生在场,大家都很自觉地切换语言频道,马上“中换英”。

曾有人问海闻,商学院的国际化到底是目的,还是手段。海闻的回答是:两者都有,“最终要落实在对人的培养上”。

在北大汇丰商学院副教授冯艳看来,商学院的国际化不只体现在教学形式上,同样关键的是教学内容与国际同步。2009年,冯艳刚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取得博士学位,就被招聘到北大汇丰教授经济学,她教学生的知识“不是最经典的就是最前沿的”,而这些都是来自英文原版教材和最新科研资料。

“既然决定推进国际化,英语又是最基本的国际化工具,建立全英环境就是学院必须过的一关。”一位教师说,如今基本没人再质疑“现代大学要不要国际化”,问题是一些学校是否有条件国际化、如何国际化。很多学校招收国际师生,但碍于校内各种反对意见,最终仍使用中文教学,无法做到完全与国际同步。而北大汇丰不存在历史包袱,最大的挑战在于能否坚定执行。院内外反对声音从未消失,早年还曾有两位教师因不适应而选择主动离开。

在海闻看来,坚持营造学院英语环境,反过来也是吸引国际师生的必要条件。他们来到中国是为了传授和学习专业知识,而不只是“学习中文”,“自由无障碍地沟通”是最基本的要求。北大汇丰商学院副院长、美籍韩国教授朴永浚坦言,他十多年前从美国来到深圳,选择北大汇丰作为职业生涯的起点,就是被海闻描绘的“建成真正国际化顶级商学院的蓝图”所吸引。

“走出国门、到国际平台招聘一流教师”则是海闻打造国际化商学院的又一利器。2007年初,海闻单枪匹马飞到美国招聘,从经济学年会上带回了学院第二批全职教师,其中很多人本身就是国际办学的行家里手。商学院的招聘范围也逐渐从美国经济学年会扩展到7个世界性专业学会的年会,学院外籍教师占比一度高达45%。

“在国内,北大汇丰是最国际化的商学院,但与世界上最国际化的商学院相比还有一段距离。”魏炜举例,以高度国际化著称的欧洲工商管理学院,MBA班的国际学生占比达到96%,并要求所有申请者在入学时精通至少两门语言,并在毕业时掌握第三门语言。

“最初加入学院的老师也都带有一些创业精神。”汇丰商学院人事办公室主任邢琰还记得,当年到口岸和机场接新入职教师时,很多人就带了一个大皮箱,兴致高昂地来到深圳,希望“作为元老”在这所新办学院“干点不一样的事儿”。

邢琰很坦诚地介绍,早年师资招聘主要靠真诚,通过海闻老师等初创团队的个人影响力和求知若渴的学生来招人。随着首届毕业生进入社会,商学院在学界和企业界积累起口碑,加上薪资待遇逐渐具有国际竞争力,商学院吸引了更多年轻教师的加入。

本文刊登于《中国新闻周刊》2024年3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