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大学城,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是“最不像学校的学校”。
教学大楼是一幢不规则几何形的七层蓝色玻璃幕墙建筑,如果不仔细观察,大概会误以为这是深圳南山区一家互联网公司。站在大厅,抬头能看到每一层都有几个向外凸出的透明玻璃房——商学院的专业主要集中在经济、金融、管理等领域,这些空间专门设计用来供师生交流讨论或深度思考。
实际上,学院自成立之初,创院院长海闻就希望对传统教育进行革新,甚至颠覆。在商学院内部,去行政化做得很彻底,这里只有不同岗位,不存在“科级、处级、局级”领导,全员实行聘任制。
汇丰商学院也被称为“中国最国际化的商学院”。2009年起,学校在全日制研究生中采用全英文教学,为留学生开设商务汉语、中国经济等课程;2018年,汇丰商学院在英国牛津郡创办了首个自有校园、自主管理、自授学位的中国大学海外校区。
2004年,时任北京大学校长助理的海闻被派往深圳,在改革前沿阵地进行一场“教育创业”。他的背景和经历,决定了他是这场创业的理想人选:1977年恢复高考后第一批考入北大并在毕业后自费留学美国,在美国高校获得终身教职后回国,和林毅夫、易纲等人创办了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他说,正是因为他曾在国内外高校都任过教,在创办汇丰商学院时,才能从国际比较的视角考虑中国的教育发展。
在北大汇丰商学院建院20周年之际,中国传统的商学办学模式和环境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目前,中国商学院的建设面临哪些挑战,未来的发展方向又是什么?《中国新闻周刊》对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汇丰商学院创院院长海闻进行了专访。
“更多是在高等教育改革上的创新尝试”
《中国新闻周刊》: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刚成立时,“本部老师不愿意来教,学生不愿意来读”,为什么选择到深圳办学?
海闻:创办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是北大和深圳市政府在2001年的共同决定,但深研院发展初期遇到了很多困难,我作为校级领导,被派到深圳推动相关工作。
当时深圳高等教育规模与城市经济、人口发展规模严重不匹配。深圳的城市发展与产业升级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但当时深圳能培养高端人才的大学只有一所。由于大多数高校毕业生选择的就业地是母校所在城市,所以深圳要想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就必须发展自身的高等教育。深圳当时提出要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通过办“大学城”的方式,引进了北大、清华、哈工大的研究生院。
我们当初到深圳办学的目标也非常明确,一方面是为了促进深圳高等教育的发展,为深圳的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端人才。为此,我们创办了商学院、国际法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等培养未来发展所需人才的学院,并加强了信息工程、生物技术、环境与能源、新材料等一系列前沿学科的建设,这些对深圳继续引领改革开放和创新创业都非常重要。
另一方面,我们希望在深圳进行高等教育改革。深圳的高等教育不应简单复制中国已有的模式,应该在改革中发展。很多教育改革在历史悠久的大学不易进行,但在一座开放的城市、新建的校园中,没有历史包袱,可以尝试新的措施和制度。创办北大深研院和北大汇丰商学院过程中,更多是在高等教育改革上的创新尝试。
《中国新闻周刊》:主要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改革与创新?
海闻:作为北大副校长和深研院院长,我在深研院实际主持了8年工作。为发挥在深圳新校区的比较优势,我提出了深研院“前沿领域、交叉学科、应用学术、国际标准”的办学方针和“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国际视野、社会责任”的育人目标。
首先,要推动前沿领域的研究。作为新的校区,我们更需要也更有条件发展一些新的前沿的学科,如信息工程、生物技术、新材料等。其次,要强调交叉学科的建设。现代科技发展中,交叉学科越来越重要。在北大深研院的生物技术学院,就包括生物、化学、医学等各个学科的交叉综合研究。在汇丰商学院,我们发展经济、金融、管理、传媒之间的交叉研究和教学。再次,要跟本部有差异化,专注“应用学术”的研究。北大本部有很强的基础科学研究,深研院就可以发挥深圳产业的地域优势,发展应用性的学术研究,如生物制药等。最后,我们一定要以国际标准来要求自己,以国际一流作为奋斗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为此,我们引进了一系列更与国际接轨的管理制度。汇丰商学院创建之初就引入了终身聘任制,在“非升即走”严格晋升的同时,也会在科研、教学、生活等方面给予一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