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转预期需要法制护航
作者 陈惟杉
发表于 2024年11月

随着9月底一揽子增量政策陆续推出,乐观情绪弥漫于资本市场。

市场普遍认为,决策层推出增量政策,特别是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全面客观冷静看待当前经济形势,正视困难、坚定信心,意味着各方达成了一个重要共识,即目前经济是存在问题的,而承认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其实,人们还有另一个共识,那就是本轮刺激政策首先需要扭转预期,否则货币和财政政策对于提升经济基本面的有效性是存疑的。

一段时间以来,有关中国经济与个人收入的一些预期冲击着每个人的生活,它无所谓正确与否,但这种心理一定是真实的,因为预期是每个人心底的想法。预期有时很顽固,但似乎又能被轻易改变,一如9月24日新闻发布会公布的金融政策尚未落地,股市便已应声上涨。

当下,人们无疑期待更多增量政策,关于如何设计增量政策也有诸多分歧,但可以肯定的是,扭转预期不应只靠增量政策。

10月10日,《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布,这是一部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此时出台无疑希望缓解民企焦虑。民企在焦虑什么?恐怕是一些机构的不当作为。可以说,这也是制约包括民企在内的众多市场主体预期的根源。

10月8日,国务院第十次专题学习指出,要大力规范涉企执法、监管行为,压缩自由裁量空间。在同日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也明确指出,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单位涉企行政执法行为,更多采取包容审慎监管和柔性执法方式,不能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执法,不能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

如此密集表态,意在向市场主体特别是民企传递约束执法单位不当作为的决心。有经济学者曾向我感慨,谈营商环境的改善、表达呵护企业家精神的同时,更希望在行动上不要伤害企业家精神。他建议,梳理相关问题后集中解决,比如拖欠企业款项、倒查企业税务等问题。

希望《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以及决策层的密集表态是一个好的开始,由此不断向法治化市场经济目标前进。这才是中国经济当下最好的强心针,其扭转预期的效果可能胜过无数增量政策。

封面反馈

37/2024 总第1159期

@Mehmet:张军院长说到了经济问题的关键。虽然国民购买力提高了,但住房、医疗、教育这三大块消费支出的压力太大,导致实际可支配收入大打折扣。这需要政府下决心,切实给国民在这些重大公共服务上减负。

读者来信

《“天下第一水司楼”举步维艰》

这类项目可能确实不该建,但已经建起来了就应具体分析。用现代的玻璃幕墙代替原有的地方特色,究竟是否更好?但愿不是矫枉过正。(@必元)

本文刊登于《中国新闻周刊》2024年38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