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演进和“地球村”的实现,英语在旅游宣传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文章以江西省主流媒体发布的英文旅游宣传材料为分析文本,通过话语分析,发现宣传材料通过生动的叙述、积极生动的语言风格、文化元素的融入以及对国际受众的细致考虑,成功构建了一个吸引人且文化丰富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材料中采用的多种话语策略,如故事叙述、强调独特性和多样性、视觉元素与文字内容相结合,这不仅增强了江西的旅游吸引力,还显著影响了目标受众,包括吸引国际游客和强化可持续旅游实践,同时提供了丰富的旅游信息和实用建议。
关键词:江西旅游;话语分析;英语语境;旅游宣传;跨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江西官方媒体在英语语境中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JC2313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引言
旅游宣传材料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其通过多样化内容和沉浸式体验激发游客的潜在兴趣,对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美誉度,推动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旅游宣传片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文本创作和翻译不仅要能准确传达信息,还应考虑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通过恰当的话语策略提升宣传和美学效果。江西省是华东地区的主要旅游目的地,拥有丰富的自然与文化资源。为进一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江西省政府已实施多项政策和措施,强调旅游宣传的国际化、专业化和创新化。2024年,江西将建立更多国家级文旅品牌,大幅度提升旅游发展水平。此外,通过“FOLLOW江西”海外推广计划,江西省正积极向全球展示其独特魅力。本文通过分析英语语境中江西的旅游宣传文本,研究其话语特征和策略及其对目标读者的影响,以期提升江西的知名度、美誉度与吸引力。
一、文献综述
(一) 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理论
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建构是旅游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曾荣和冯娇通过多模态话语分析,探讨了湖南旅游宣传片《湖南如此多娇》如何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方式构建旅游形象[1]。谭红日、刘沛林和李伯华利用网络文本分析方法,研究了大连市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强调了海洋、广场、公园等元素在塑造旅游形象中的作用[2]。此外,王君怡、吴晋峰和王阿敏基于扎根理论,探索了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形象要素的认知过程,提出了信息获取、认知加工和要素变化等关键环节[3]。上述研究表明,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建构是一个多维度、跨学科的过程,涉及感官体验、文化元素和认知加工等多重层面。
(二) 话语分析在旅游宣传研究中的应用
话语分析在旅游宣传中的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胡勇的研究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评价理论,对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宣传话语进行了分析,揭示了红色旅游话语中的评价资源和策略[4]。范杰以青岛市的城市旅游宣传片为例,运用Kress和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分析了多种模态符号在构建城市旅游形象中的作用[5]。上述研究表明,话语分析不仅关注文本的语言特征,还涉及文本如何在特定社会、文化和政治背景下产生意义。
(三) 英语语境下的旅游宣传研究
在英语语境下的旅游宣传研究中,跨文化交流和翻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彭凤英探讨了红色旅游文本翻译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强调了红色旅游文本翻译在对外宣传中的重要性[6]。陆垠杼的研究则聚焦于旅游英语翻译中的跨文化意识,指出在将中文旅游宣传资料翻译成英文时,必须考虑其跨文化因素[7]。上述研究表明,英语语境下的旅游宣传不仅需要考虑语言的准确性,还应考虑文化的适应性和传播的有效性。此外,张增玲通过分析陕西旅游英语资料中的模糊语言使用,探讨了模糊语言在旅游宣传中的语用功能[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