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旅融合的模式为永康鼓词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康鼓词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采访传承人等方式,发现永康鼓词听众基本为中老年人,且由于方言萎缩、娱乐多元化、缺乏宣传力度等原因,鼓词的传承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文章基于永康鼓词现状,结合文旅融合模式,探讨如何从培养传承人、创新作品、结合旅游项目等方式切入,促进永康鼓词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文旅融合;永康鼓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J826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系金华市2023年度一般立项课题(项目编号:YB202317)的研究成果。
引言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文化和旅游密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精神内核,旅游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自国家旅游局和文化部合并以来,文旅融合日渐成为关注焦点,各地不断尝试借助旅游以更好地传承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成功案例对于永康鼓词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一、永康鼓词简介
永康鼓词作为永康民间曲艺,极具地方特色。永康鼓词为单口说唱、一人多角的传统曲艺品种,本地人又称“唱故事”,用永康方言演唱,广泛流行于永康民间,并辐射了武义、缙云、东阳、磐安等周边县市,长期以来深受人们喜爱[1]。
永康鼓词源于宋代从北向南传播的鼓子词,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鼓词,因用鼓伴奏而得名,从劝世作唱词,发展为以戏剧、小说为蓝本编成的长篇鼓词,原唱的四句、六句、八句成了长篇鼓词的开场白,即俗称的摊头,一般寓意深刻,富有哲理和诗意,短短几句,就把整个唱本的中心思想提炼出来,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效果。
然而,由于新媒体快速发展,娱乐方式也更加多元化,永康鼓词逐渐失去生存土壤。然而,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永康鼓词又将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对其更好地进行传承与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永康鼓词发展现状及困境
(一)传承人与受众现状调查
据调查及相关文献显示,在1949年前后,仅30万人口的永康县有鼓词艺人150多人;到20世纪80年代,域内人口急剧增加,鼓词艺人却减少到60余人;时至今日,整个永康市80岁左右的老艺人仅存2位,当下仍活跃于舞台或网络平台的鼓词艺人仅10余人,可以说永康鼓词正面临着消亡失传的危险。
另外,通过采访鼓词艺人及问卷调查发现,当下鼓词听众基本为中老年人,年轻人甚少参加与鼓词相关的活动,很多永康本地年轻人甚至从未听过永康鼓词。可见,培养鼓词艺人和扩大受众群体是鼓词传承的关键突破点。
(二)传承发展的当代困境1.方言对传承与传播的限制
曲艺,大多以方言进行演绎,正是因为各地方言在语音语调上存在差异,才产生了不同曲种,生发出各种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唱腔,可见,一方水土养育着一方艺术。
永康方言造就了永康鼓词曲艺的特色,但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筑起了一道阻碍地方曲艺对外传播的藩篱。永康鼓词的发展与传播基于听众对作品的理解,而这需要听众具备相似的知识、文化及语言背景,一旦脱离永康文化,鼓词便较难博得听众的喜爱,听众听不懂鼓词就无从产生欣赏与认同之感。可见,永康鼓词离不开这方土地与百姓。
同时,方言萎缩也加剧传承受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普通话的推广,许多年轻人不会讲甚至无法听懂永康方言,这使得永康鼓词的传承与传播面临着更大的困境。笔者在观看永康鼓词传承人表演时采访了身边的两位中学生,对方表示这是自己第一次听到永康鼓词,且对于表演者讲述的内容不能完全听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