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少数民族村寨群落旅游产业化发展路径
作者 李丹丹
发表于 2024年11月

摘 要:文章在深入探析旅游产业化发展的科学内涵的基础上,研究了贵州省少数民族村寨群落的旅游产业化发展困境,提出遵循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保护和凸显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是乡村旅游吸引游客的重要手段。贵州省少数民族村寨旅游产业化应依靠政府主管部门、旅游开发运营商、当地居民和民间组织、协会四类主体,深化“旅游+产业”融合,挖掘文化内涵,开发主题旅游产业,打造专属于少数民族村寨项目的旅游信息共享平台,因地制宜推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化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贵州;少数民族村寨;旅游产业化;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4年度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喀斯特地区旅游产业化发展与乡村振兴研究”(项目编号:2024RW323);2021年度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贵州旅游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项目编号:2021B178);“技能贵州”背景下职业技能人才助推乡村振兴课题(项目编号:2022yb12)的阶段性成果。

引言

旅游产业化概念最早出现在1969年欧洲的文献资料中,我国旅游产业化概念最早出现于1994年的官方讲话和文件中。旅游产业是建立在工业化、产业化基础上,结合地域政策与市场特点,以提高旅游产业经济效益、降低开发和运维成本为重点,推动旅游产业现代化生产和运营管理的业态集合。旅游产业化是旅游业向现代化、品质化、国际化全面系统演进的过程,在发展过程中应依托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其他优势,通过旅游带动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并与其他领域深度融合[1];实现促进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教育和民生等的综合价值的最终目标,不断提升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进而提升旅游的产业化对地域经济的贡献度。

一、数据与方法

(一)研究区域概况

贵州省少数民族众多,主要有苗族、侗族、布依族等17个民族。其中,苗族、布依族、侗族、仡佬族、水族分布集中。全省布依族和水族人口分别占全国布依族和水族总人口的97.3%和93.2%。其他民族呈现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村寨如西江苗寨、肇兴侗寨等对本省旅游业贡献大。在研究前期资料、实地走访、调研访谈的基础上,本研究最终确定以苗族-西江镇西江千户苗寨、侗族-黎平县肇兴侗寨、布依族-贵定县音寨为研究区域。

(二)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贵州统计年鉴》以及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官方网站和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官方网站。

(三)采用方法

文本挖掘软件是通过把文字性的内容转化为定量数据统计而进行客观分析的一种方法。本研究以“旅游产业化发展”为关键词,选取1993-2024年3月这一时间段,在中国知网(CNKI)期刊中文版中进行主题词检索,共计532条记录,筛除与主题无关的27条,共计有效记录505条,通过检索,共获得4篇博士论文、52篇硕士论文、449篇期刊文献,后将“旅游产业化”和“贵州的旅游产业化”导入ROST软件中进行分析,再用Tagxedo软件进行词云可视化分析[2]。另外,本研究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方式对当地居民及游客进行调研与访谈。

(四)结果分析

1.认知分析

通过对“旅游产业化”分析,其中高频特征词汇集中于旅游产业化发展、产业化的分析、旅游产业联动、发展路径、发展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手工艺、旅游产业化现状和旅游产业化发展实证等几个方面。

本文刊登于《旅游纵览》2024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