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MO模型的城市旅游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
作者 骈茜炜 李婷
发表于 2024年11月

摘 要:新媒体环境中媒介对城市的旅游形象有着重要的塑造作用,文章通过分析中国城市旅游的跨文化传播AMO因素水平,从三方面分析提升我国城市旅游影响力的传播策略,以期对提高我国城市旅游的跨文化传播水平有所助益。

关键词:旅游文化;跨文化传播;城市旅游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一、AMO模型简介

城市蕴含着国家的经济密码、人文底蕴,是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观察窗口。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城市旅游的国际推广在吸引海外民众前来旅游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可增进海外民众对中国的整体认知。在跨文化、跨区域旅游日益便捷的今天,我国迫切需要加强国际传播,全方位展示真实、全面和立体的中国形象。文化间的频繁交流成为增强中国跨文化传播叙事能力的重要切入口。互联网环境中的社交媒体使普通个体有机会建立联系,自媒体成为社会化媒体中的信息传播的重要主体。各类主流媒体纷纷开通官方账号,在互联网平台构建信息传播矩阵。

黛博拉·麦克英尼斯和伯纳德·贾沃斯基整合了说服信息加工理论,将能力、动机和机会列为说服传播的三大重要前置条件,合称为“AMO”模型[1]。其中“能力(A)”因素是受传者信息储备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拥有更多知识储备的受传者理解和判断信息的难度将大大降低;“机会(O)”因素代表外部环境因素在多大程度上有利于信息加工,受众接触信源的可能性越大,接触频次以及越高接触时长越长,越有利于信息的精细加工;“动机(M)”因素指是引发受众主动加工信息的行为驱动力,受众与信源的关联程度、兴趣程度等因素都可能对动机水平造成影响。分析互联网环境中的媒介接触,提升受众所处情境的AMO三因素水平,可以帮助跨文化传播中城市旅游形象的信源被受众通过中枢路径进行精细加工,从而提高我国城市旅游影响力。

二、城市旅游跨文化传播影响力AMO分析

(一)城市旅游跨文化传播力的“A因素”

“A因素”在跨文化传播语境中指受传者对信源国的知识储备和信息理解能力,受传者需要了解关于信源国家的基本信息,若受众对信源国的地理位置、语言文字、历史风俗有大致了解,那么其解码信源国文化的可能性较高。对受传者接收城市旅游信息的能力要求由低到高分为以下四个层次:对信源国家地理位置、政治经济、民族语言等基本情况有基本了解;对信源国家城市的近期发展和重大事件有所关注;对信源国家重要文化符号有一定了解;有一定阐释信源国家国民生活风俗、价值观念的文化能力。

对大多数受众而言,接受过中学教育就能大致达到对国家主要城市有一定的了解,民众通常具备第一层次能力。由于国家间的地缘距离、文化差异、综合影响力不同,民众对信源国家的了解程度不同。如东亚诸国同我国地理位置接近且同属东亚文化圈,文化习俗方面有相似性,民众对周边国家的了解程度一般高于其他国家;民众对影响力强的大国了解程度一般较为丰富。日常接触大众媒体或社交媒体较多的受众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第二层次。除非有专业研究需要或有特殊兴趣,否则受众很难达到后两个层次,大多数民众对信源城市只停留在有初步印象层面。总体而言,大多数受传者并不具备对城市代表性符号的信息解码及加工能力。

(二)城市旅游跨文化传播力的“M因素”

“M因素”是指受众加工信息的动机。受众主动加工信息动机的强度和城市旅游跨文化传播效果呈正相关。对城市旅游信息的收集加工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信息与受传者的相关度越大,城市旅游信息与受传者的关联越紧密,受众越倾向于深入思考与加工此类信息。比如与信源国家密切交往的个人或组织、从事跨国旅游或跨国事业的人员。同时,对外国旅游有特别兴趣的受众或在信源国家留学、居住过的受传者更可能因对信源国家的情感而主动收集加工此国家的城市发展和旅游信息。

本文刊登于《旅游纵览》2024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