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陕南地区多元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为该地区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大力发展陕南文化与当地旅游业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重要的价值。该地区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应以农民为核心,以旅游为手段,注重保护自然生态资源、传统民居建筑和地方非遗文化,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探索适合本地的旅游开发模式,以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陕南民居;乡村旅游;非遗文化;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安翻译学院科研项目青年项目(应用研究)“陕西陕南地区民居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3B61)资助。
一、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十九大确定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着国计民生,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二十大,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了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生活水平、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以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举措,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部署。
二、陕南地区民居文化资源分布及特点
陕南专指陕西南部的地区,北靠秦岭,南倚巴山,汉江自西向东穿流而过,依次穿过汉中、安康、商洛三个地级市。历史上陕南是主要的迁移人口聚集地之一,清朝官员严如煜长期任职于陕南,论及清嘉庆、道光时期陕南人口的结构时,他曾说:“川陕边微土著之民十无一二,湖广客籍约有五分,安徽、河南、江西之民约有三四分。”在文化上造就了该地区“风俗兼南北,语言杂秦蜀”[1],“其声音山南近蜀则如蜀,山北近秦则如秦”[2]。陕南既融合了楚汉文化,又受到巴蜀文化的浸润,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构建了“秦腔”“楚语”“蜀音”并存的多元文化环境,与关中、陕北方言内部的大体统一形成了鲜明对照。
汉中地处陕西西南部,与四川、甘肃接壤,地势差异大,民居形式和建筑构架总体上受巴蜀文化影响,演变出了三合院、四合院的建筑形式,同时也存在天井式建筑,沿江地区多干栏式吊脚楼。汉中地区民居多为穿斗式木构架建筑,后来基本被废弃,但当地建筑形式仍极具特色。
安康地处陕西东南部,与四川、重庆、湖北接壤,地势多山,民居形式和建筑构架总体上受荆楚文化影响较大,选址多靠近江河沿岸,建筑形式以合院式为主,可分为独立式院落及民居院落。因地制宜,生活气息浓郁,是安康建筑空间的主要特征。
商洛地处陕西东南部,与河南、湖北接壤,地势西高东低。从上古至明清,商洛地区经历过几次较大的移民潮,逐渐形成了“秦风楚韵”的地域文化特点[3]。受人文、气候、地形和物材等方面的影响,商洛地区传统民居极具包容性;由于受到历史发展中移民文化和贸易文化的影响,商洛地区民居建筑造型多样,融合了徽派建筑、关中建筑、两湖建筑等多地的建筑风格。民居建筑具有三秦、中原文化个性且兼具湖广特色。
陕南民居作为小流域环境下的建筑形态,其形成受到了关中、荆楚和巴蜀等文化的影响,陕南地区方言的多元化,从另一方面印证了民居建筑形态的多样性是该地区的一种文化现象,可以说陕南地区民居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多元化。
三、洛南民俗文化及鞑子梁石板民居发展现状
洛南县的县名始于隋开皇三年,因县城在洛河之南而得名。洛南地处秦岭东段南麓,距西安108公里,距商洛市中心城区26公里。全县辖16个镇办,1个工业集中区管委会,247个村(居),面积2 830平方公里,人口46.1万[4]。北依秦岭,与华阴、潼关县相邻,南凭蟒岭,与商州区、丹凤县毗连,东与河南省灵宝、卢氏县接壤,西同华县、蓝田县、商州区交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