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0年底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2000年年度报告披露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后,一系列“半强制”现金分红监管政策陆续出台。这些政策有效促进了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显著提升了其派现水平。据统计,2023年A股上市公司平均股利支付率已达30%。然而,尽管这些政策有效约束了高额派现,资本市场近年来仍频现超能力派现、异常高派现等现象。异常高派现对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成为当前亟待验证的实践问题。
为此,我们构建了基于回归残差思想的异常高派现测度模型。该模型将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分为正常部分与异常部分,这一度量方法在会计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我们选取2013—2022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旨在检验异常高派现对短期资本市场的反应以及对中小投资者长期价值的影响。
研究假设
从短期市场反应观察,异常高派现的上市公司往往因管理层传递的价值低估信息及投资者晕轮效应等获得良好的资本市场反应。根据信号传递理论,现金股利政策是管理层向外界传递私有信息、缓解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渠道。当管理层对公司当前运营或未来业绩持乐观态度时,他们可能通过发放高额股利来传达公司市场价值被低估的信号,进而调整投资者的盈余预期。因此,异常高派现可视为上市公司盈余超出预期一个信号。异常高派现是如何影响投资者感知的公司价值呢?晕轮效应认为,当某人的某一品质或事物的某一特性格外突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时,这种品质或特性会泛化到该人或事物的其他方面,导致人们对其整体给予正面评价。同理,上市公司通过高额派现展示其对股东的积极回报,可能增强投资者对公司盈利预期和公司价值的正面感知,从而使资本市场对异常高派现的上市公司赋予更高的股价预期。基于此,建立研究假说H1:投资者在异常高派现预告后能够获得短期超额收益。
从长期投资者价值视角审视,异常高派现的上市公司行为值得探讨。根据代理理论与自由现金流假说,在股权高度分散的西方成熟市场,现金股利的发放能有效缩减管理层可自由支配的现金流,进而抑制其过度投资行为,并促使其向货币市场融资,从而接受更多外部监督,这一机制有助于缓解股东和管理层间的第一类代理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