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蕗藤:本草王国里的“国老”
作者 陈博君
发表于 2024年11月

假如说一部《红楼梦》就是一座植物的大观园,那么每日“杂学旁收”的贾宝玉便堪称一位“植物通”了。仅在小说的第十七回中,他就向众人介绍了一大堆名字生僻的花草,什么茝兰、清葛、紫芸、青芷、藿蒳、姜荨、纶组、紫绛、石帆、水松、扶留、绿荑、丹椒、蘼芜、风连、金(艹登)草、玉蕗藤等,令人目不暇接、眼界大开。

别看贾宝玉口中这一个个花草名称听上去那么奇异陌生,事实上,其中有不少植物本是大家所熟悉的,只不过贾宝玉说的是它们的某个不为人所知的异名而已。譬如,听上去清雅高洁、气质非凡的玉蕗藤,其实就是我们常用的一种中草药植物—有着本草王国“国老”之称的甘草。

菎蕗之美

甘草是一种历史非常悠久的植物。公元前1776年,古巴比伦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其中就有关于甘草的记载。

在我国,有关甘草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古人对甘草的称呼五花八门,如蘦、苓、苷、蕗等,这些别称听上去确实很难让人想到它们竟然是指同一种植物。

我国第一部辞书《尔雅·释草》中有“蘦,大苦”之句。所谓“大苦”,是一种药草的名称,并不是说“蘦”这种植物的味道很苦。至于“大苦”这种植物究竟是什么,人们历来有不同的观点。东汉学者王逸在对《楚辞》的注释中认为,大苦是豆豉;清代训诂学家郝懿行则认为,大苦应该是地黄,故在其著作《尔雅义疏》中称:“地黄名芐,芐、苦古字通……大苦即大芐也。”

不过,先人早就对郝懿行的说法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两晋时代的训诂学家郭璞在《尔雅》注释中明确指出:“今甘草,蔓延生,叶似荷,青黄,茎赤黄,有节,节有枝相当,或云蘦似地黄,此作甘,省字,蘦,苓通。”意思是,大苦又名蘦,只是长得像地黄而已,其实是甘草。

按照郭璞的说法,大苦不仅不苦,而且滋味甘甜。这个有意思的观点显然得到了后世的广泛支持,在《康熙字典》中,对“蘦”字的两个释义里就有一个是甘草。

郭璞的注释中还提到了“蘦”与“苓”字相通,也就是说,“苓”也是甘草的一个别称。《诗经》有“山有榛,隰有苓”之语,人们对其中的“苓”有多种解释,有人认为指茯苓,也有人认为指苍耳,还有人认为指黄药,但更多的人和郭璞持相同看法,认为“苓”同“蘦”一样,是指甘草。因此,在《康熙字典》中,“苓”和“蘦”都有一种释义,就是“古通‘零’,零落”。

甘草还有一个古称,叫作“苷”,是在甘字上加了草字头。从字形看,这个别名似乎很好理解。早在东汉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就明明白白地指出:“苷,甘艸也。”明末学者张自烈在我国古代文字学著作《正字通》中进一步阐明:“苷,俗甘字。甘草枝叶如槐,高五六尺,叶端微尖,有白毛,实作角。味甘,有望名甘草。俗加艹。”

至于甘草的别名“玉蕗藤”,其实来自它的另一个古称“蕗”。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蕗”字与“菎”字组成的词语“菎蕗”,指的是一种香草。

本文刊登于《百科知识》2024年2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