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豆的问题,你答对了吗(上)
作者 段梅红
发表于 2024年11月

不久前,国民营养健康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减油、增豆、加奶”核心信息》(简称《核心信息》)。在“增豆”方面,《核心信息》建议,成年人平均每天应摄入15~25克大豆或相当量的豆制品。然而,《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我国居民平均每标准人(成年男子轻体力劳动者)每日大豆及其制品的摄入量为10.3克,远低于推荐标准,超过三分之二的居民未达到推荐量。

作为大豆的发源地,中国的豆制品种类繁多且价格亲民,因此中国居民人均大豆及其制品摄入量不足并非源自供应问题,而是饮食结构不合理的结果。除了对相关营养知识缺乏了解外,大豆及其制品摄入量不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认知误区:一些人对不实传言深信不疑、缺乏科学依据的质疑以及一些想当然的错误观念。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些与大豆有关的问题你能答对几道?

1.所有豆子都是大豆吗?

豆类主要分为大豆和杂豆两类。

大豆包括黄豆、黑豆和青豆,它们以高含量的蛋白质(35%~40%)和均衡的必需氨基酸比例著称。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坚果相仿,因此,在“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中,大豆与坚果同属一层。

杂豆包括豌豆、红豆、绿豆、蚕豆、芸豆、鹰嘴豆等,其蛋白质供能占比(蛋白质提供的能量占人体总能量摄入的比例)为10%~20%,碳水化合物供能占比为55%~65%。杂豆可为人体提供的淀粉、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与全谷物相近,而且它们都保留着胚芽、谷(种)皮等营养丰富的部分,所以《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将其放在一起分析解读,建议居民每日主食的1/4~1/2应为全谷物和杂豆。

2.吃豆制品就相当于吃大豆吗?

豆制品的原材料是大豆,可以说“吃豆制品就是吃大豆”,但从细节上看,它们之间也有区别。豆制品分为发酵和非发酵两大类。豆豉、纳豆、腐乳、豆瓣酱等发酵豆制品通过微生物发酵制成,易于消化,但钠含量较高,适合少量食用。豆浆、豆皮、千张、素鸡、腐竹、豆腐脑、豆腐干和油豆腐等非发酵豆制品,钠含量极低,可作为主食食用。

3.大豆和豆制品有差别吗?

大豆与豆制品在营养吸收上存在显著差异,豆制品更易于人体消化吸收。大豆含有抗胰蛋白酶因子,这种物质会干扰胰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影响氨基酸的释放和吸收。在加工豆制品的过程中,这些抗营养因子会被破坏,从而提高了豆制品的消化率。此外,不同的加工和烹饪方法也会影响蛋白质的消化率,例如,熟大豆的蛋白质消化率为65%,豆浆可达84.9%,豆腐则高达92%~96%,而纳豆则超过95%。

本文刊登于《百科知识》2024年2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