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5日,六朝古都南京。
这一天晚上,第八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颁奖晚会正在这座城市举行,借助电视媒介的直播,全国无数少儿读者看到吴然带着他的获奖作品《踩新路》走上了颁奖台,当他庄重地把《踩新路》放在颁奖现场的图书陈展架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时,一个带着磁性的男性声音开始宣读《踩新路》的授奖词:“这是一部风格鲜明、文化品位颇高的儿童艺术散文集,作者以敏锐的艺术感觉,用寻找童年之梦的双重视角,既生动展现了云南迷人的地域民族文化风情,又书写了难得的童年记忆,笔调灵动、自然、朴实、优美,在浓郁的乡土情怀中,弥漫着诱人的传奇故事。”此时,离他的第一篇儿童文学作品《海花》发表,已经过去了整整38个年头。
一
吴然是云南宣威人。宣威,曾是云南人口第一大县,那儿所产的火腿,因孙中山先生题写的“饮食德和”而名满天下。吴然,与故乡的特产火腿,是曾经的云南第一县宣威的两张名片。吴然原名叫吴兴然,兴是他在宣威吴氏家族中的字辈。提起自己的名字,吴然说他的名字源于一位八旬老人所赐。1945年的深冬,农历的12月12日,吴然降生。当时,他出生在一个人丁兴旺的大家庭,有爷爷奶奶,叔伯婶婶。吴然的父亲在家排行老大,当他出生后,父亲为躲避抓壮丁,许多时候在外躲避。土改以后,他们家分得一间过去关猪牛的厢房,那时吴然已有六七岁了,在他的记忆中,那间厢房潮湿、仄小,土墙和门枋上挂着干草和灰穗,似乎永远弥漫着一股猪牛的粪草气味。吴然从小就下地干活,他放过牛,割过草,砍过柴,甚至下过煤窑,尝过生活的艰辛。母亲是吴然人生的第一位导师,她虽然瘦小,还曾缠过足,也不识字,但她能吃苦和坚韧且刚烈的性格,还是深深影响了吴然。
吴然的故乡宣威,是云南最重视教育的地方,家境再困难,都要让孩子读书。吴然八岁时进入村小学习,他至今还记得母亲坐在家中那间低矮的厢房门口,安静地为他缝制上学用的书包。此后的人生里,那个宁静的午后不时会被吴然想起:阳光从朗阔的天宇里照射下来,鸡在院子里刨食,狗在阴影里伸了懒腰,一切是那样的祥和宁静。背着母亲缝制的书包,吴然走进村子里那座悬挂着“吴氏宗祠”大匾的村小学堂,他在那儿度过了两年时光,直到十岁时他因生病到父亲工作的省城昆明。回忆起那座村小,吴然还记得宗祠上挂着的那块匾,镀金的行书大字,苍劲有力,钩点撇捺的沙笔中,仿佛携带着风声。回忆起童年,吴然记忆中最快乐的事,就是晚上坐在火塘边,闻着烤茶罐里散发出来的茶香,听大人们“摆古”,而那些诡异神奇的故事,则成为吴然人生中最早的文学课。
十岁那年,突然患上的肺病改变了吴然的人生轨迹。忐忑不安来到昆明与父亲一起生活。当时,吴然的父亲在昆明一家建筑公司做会计,可吴然在昆明只生活了一年,就跟随调动工作的父亲,去到了大理州的下关市,并在那儿度过了自己的小学和中学时代。也许是童年时跟随父亲的迁徙,一次次面对新的环境,吴然变得忧郁而感伤,对周边的一切也变得敏感起来,许多年以后,滇池的波光帆影,大理苍山上的积雪,倒映在洱海中的明月,都幻化成优美的文字,进入到了吴然的儿童文学作品里。
1964年,19岁的吴然高中毕业,因没有考上大学,他便在下关当了一个学期的小学代课老师,那年春节,他和父亲回到宣威老家,春节过后,吴然留了下来,当时的宣威电厂正在扩建,吴然便在工地上做了一名混凝土工,整天和钢筋、水泥、砂石打交道。吴然虽然长得瘦小,但他继承了母亲能吃苦的性格,很快熟悉了这项工作。繁重的体力劳动过后,用什么来慰藉心灵?吴然省吃俭用,用节省下来的钱,买了一本后来对他人生产生重要影响的书《英雄与花朵》,那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郭风先生所著的散文诗集,书中灵动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深深感染和打动了吴然,让他在艰苦的工作中,也能够捕捉到生活的芬芳,郭风这个名字,也就此深深地烙在了他的心上。
在工地干了没多久,文化程度较高,又喜爱读书的吴然被电厂抽调去子弟学校当老师,教学生算术。不久以后,十年动荡开始,吴然经历了大串联、恋爱、结婚、生子,生活稳定下来之后,成为父亲的他为了给女儿讲故事,向朋友借了一本《古希腊神话》,那个时候,出版的书少,尤其是一本好书,常常是上个读者还没读完,下个读者就已经候着了。时间紧迫,吴然与妻子决定用手抄的方式,将书中的精彩内容抄录下来,作为女儿的生日礼物送给她,这一抄,就抄出厚厚的一本笔记。也就是在手抄《古希腊神话》的时候,有一颗种子悄然埋藏在了吴然的心里,只等着日后发芽——那就是为孩子们写作的念头。
终于有一天,吴然鼓足勇气,将自己习作《海花》寄到了《云南日报》。1973年10月27日,那是吴然一生中难忘的一个日子。那一天,在作家张昆华主持的《云南日报》副刊上,吴然的这篇习作发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