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各自的经验中掘井”
大暑日没有炙热的阳光,反而雷声滚滚,大雨倾盆。除了雨声,楼下没有了往日孩童的喧哗,正是读诗的最好时刻,我下意识地打开了编辑老师发给我的这组命名为《我是我的广场》的诗。
这组诗是诗人赵家鹏所写,之前就在网上读过他的诗,感觉写得很好,曾推荐给朋友,但对于他本人我并不认识,甚至不是微信好友。只知道他是云南人,我们都知道云南的诗人高手云集,相对于大家常说的山东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等固有的印象,云南却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成为全国动植物种类最多的省份,也是它们肆意繁衍的天堂。诗人生活在这种被保护的很好的自然环境里,无疑对他们的语言更快更“野性地生长”提供了潜在的条件。
云南的确令人向往,四季如春,鲜花不断。我也是个热爱植物的人,当有一天终于从青岛落到云南的大地上时(从几十米的海拔,一下子站在2000米的海拔),能感觉到云朵离自己更近,天空似乎也蓝得格外深邃。尽管整个行程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还是为这里的一切感到着迷,每到一个地方,不同的是风土人情,相同的是大家都在为了生活忙碌地奔波,作为一个过客我所赞美的鲜花湖水、石林茂竹、洱海古城,玉龙雪山,却是他们熟视无睹的事物,或者依赖生存的事物。
其实写诗也是,被向往的都是别人的生活,写的更多的还是自己循环往复的日子。赵家鹏这组诗,我读完时最大的感受是:内心一震。每一个句子都掷地有声,犹如沉重的石子落入湖里,湖水被击中时,会发出一种声音:既是石子的声音,也是湖水的声音,我把这种感觉称之为作者和读者内心的共鸣,我认为能引起读者共鸣的诗,是一首好诗最基本的条件。其实我也并不知晓他的具体职业,偶尔在手机上刷到他讲茶的视频,对于云南山头的古树茶侃侃而谈,“先生见茶”几个字与其轻缓的语调,都有着书生的儒雅之气。
会员专享,阅读全文请先登录
登录/注册
本文刊登于《滇池》2024年11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