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互联、赏析、评价:《海底两万里》“整本书阅读”的多维设计
作者 杨萍
发表于 2024年10月

1941年,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要读整本书”,认为专读某一本书,心智可以专一,讨究可以彻底,能练成整本书阅读的能力,可以随时随地读其他的书及单篇短章。2017年,教育部将“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置于18个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榜首,正式确立了“整本书阅读”的存在合法性。这就提出一个急迫的问题,即语文如何进行“整本书阅读”?我以为,读整本书,教师要“教”,也要“不教”。“教”,指的是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通过激发创意思维、指导阅读策略,分派阅读任务、督促阅读进度,制定效果评价标准等;“不教”,指的是学生按照教师所“教”思路和步骤,自己阅读同一本书,分享读书的不同方法、读书的各种收获、读书的各种乐趣,在共同反思阅读的优劣得失中创建相互滋养、相互成就的师生“互构式”教学模式。

按照上述“整本书阅读”的思路,本文将以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的《海底两万里》为例,从启示性阅读、互联性阅读、赏析性阅读和评价性阅读四个不同的维度出发设计“整体性”阅读,在“过程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关联能力、分析水平和批判能力,引导学生探究作品的内涵意义、艺术特点和价值取向等知识,并让其心智能够从认知阶段、联结阶段向自动化阶段、反思性阶段整体迈进。

一、启示性阅读:从宏观聚焦微观

在此,启示性阅读是指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一些设问、引导、启发等方式,指导学生从书本的某一方面出发,搜集资料,积累素材,加深认识,逐步实现对整本书的全面理解,以便落实宏观感知须由微观知识累积而成的规律。比如,在《海底两万里》的整本书阅读中,教师可以优先指导学生关注整本书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风土人情等,在大背景中寻找昭示人物命运的线索和证据,通过“设身处地”“知人论世”,让学生从整体还原完整的人物形象,再以人物的言行、际遇、命运为依据,启发他们思考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当然,教师也可以从器物、情节、风景等其他维度启发学生深入探讨精准的经纬坐标,海底生物的详细分类,鹦鹉螺号潜水艇的清晰构造等事项。

任务一:在进行正式阅读之前,通过多种渠道搜集与作者儒勒·凡尔纳的相关资料,对作者所处时代、社会、文化等进行了解。

思路提示:在了解作者时,我们既要关注他的生平事迹,也要关注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尤其是本书作者凡尔纳是一名法国作家。如果学生对当时的历史文化不熟悉,那么在阅读过程中,特别是在对主题进行概括时,非常容易出现疏漏,并且会加大主题概括的难度。因而,在查阅本书的创作背景时,除了作者的生平之外,我们需要深挖人物所处的社会、时代、空间与人文环境等预示人物命运性格、故事发展脉络的重要因素,也需要认识到作者创作本书的导火索——波兰人民反抗沙皇独裁统治的起义遭到残酷镇压,更需要进一步理解凡尔纳庞大清晰的知识结构和深厚悲悯的科学人文情怀。

小组互动:组内以“凡尔纳是谁”为题进行充分交流,相互补充对作者以及时代背景的个性化认识,讨论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对人物形象塑造、小说主题设置的意义。每组将背景知识进行汇总,并进行分享。

二、互联性阅读:从点线凝汇成平面

互联性阅读是指教师基于作品营造的整体情境,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或基于当下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进行创意表达。在此,教师基于文本语境,将文本予以“情境化”,引导学生把小说中前后的故事情节和不同的人物形象相互关联起来加以解读,由人物、情节等核心点汇聚成有关《海底两万里》的知识面,通过前后人物语言及行为的印证,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和故事的内涵,推断故事情节的发展走向,思考不同情节中人物语言、动作,思考人物性格变化的深层原因,由此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为进一步深入解读作品的主旨思想打好基础。

任务二:阅读小说的主要情节,思考尼摩船长的性格特点和人物形象。

选段一:

二点三十五分,尼摩艇长出现在了客厅。

“我们要起航了。”他说道。

“啊!”我不能不表示惊叹。

“我已经下令开启舱盖。”

“可那些巴布亚人呢?”

“哪些巴布亚人啊?”尼摩艇长稍稍耸了耸肩,反问道。

“他们不会攻入鹦鹉螺号舱里来?”

“怎么进来啊?”

“从您下令打开的舱口进来呗。

本文刊登于《美文》2024年2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