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如何回归本心?
作者 施晶晶
发表于 2024年10月
电视剧《关于唐医生的一切》剧照

今天,医生离病人似乎越来越远了。

去大医院看诊,咨询科室、预约挂号、就诊日两轮报到,再排队就诊,终于,病人见到了医生。想缩流程省时间?线上问诊,远程的。

医生看诊,少不了检查,化验单把病人透视得清清楚楚,久而久之,他不再花太多时间问诊交流。

一个更难解的“结”,是医生普遍认为治疗效果就是对病人最好的关爱,伤病治好了,其他问题都能迎刃而解,照顾病人的情感是超出本分的情绪劳动。至于医药费引发的债务、病人卧榻失能的长期苦闷、降低的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无法避免,医生无能为力。

从物理到生理,再到心理,医患群体间的距离感似乎日增,不信任感已无法仅凭个人素质改善调和。

百年间,科学让医疗前所未有地成就斐然,但科学也前所未有地让医疗的人文关怀黯然失色。如今,老龄化、慢性病,将我们推进一个长久遭遇病痛的时代,那医疗又该如何体现真正的善?

如果我们走得太远,就当回望医疗是否偏离了本心,它不只是“治病救人”那么简单。

科学入主医疗,人文退居墙角

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曾向学生提问:肚子疼去医院挂什么科?多数人认为应该挂内科。韩启德说,错了。

按医院的一般规定,肚子疼一律先挂普外科。外科医生会问你肚子什么地方痛,然后手压那里,问痛不痛;接着把手放开,再问痛不痛。如果答复都是否定的,去消化内科。消化内科医生看了,会让你去做个心电图,排除一下心脏病,因为心肌缺血也会表现为肚子疼。如果心电图比较复杂,得请心内科医生过来看。如果是女性小腹部痛,那得去妇产科看看。妇产科检查没有发现异常,可能得去骨科看,因为脊柱问题也会表现为腹痛。骨科大夫会让你去拍个CT,如果没有问题,回普外科去。

“病人在医院里被这么折腾,真的很痛苦,能满意吗?”2017年的一次医学人文讲座上,韩启德反思道。而这也是病人诸多不满中,典型而又隐秘的一个,它反映了“还原论”的科学研究思维,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医学实践。

还原论,就是把复杂的系统通过拆解成部分,加以理解和描述。解剖学就是如此,而没有解剖,就没有医学。

古希腊人希波克拉底,把身体和病痛从上帝的手中抽出来,认为人得病不是因为作恶而受到天罚,主张用对待凡尘事物的态度来对待它,开启了科学研究人体和疾病的道路。之后,人体被打开,化整为零,分解成一个个零件展开研究,成为“还原”的开始。

以伦敦生理学家哈维把心脏比喻成“泵”为标志,人体被视为一个机器,健康的肌体好比协调运转的机械,而疾病是机械故障。由此产生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用构成整体的部分来解释整体,用简单来解释复杂,用物理和化学概念来解释生物现象。

对应到临床医学实践上,就是分内外科,外科下还要分胸外科、神经外科、普外科、骨科;内科下面分心内科、神经内科、血液科……分得越来越细。病人被简化为生命机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失常的组织或器官需要修理,可以更换。

你或许已经发现了“还原论”的局限性,一是还原没有尽头,二是分得越细越难以整合。即便有局限,科学医学还是成为世界医学的主流,它最突出的成功,是回应了人性的需要:确定性。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4年2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