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缓和医患关系当律师
作者 姚远
发表于 2024年10月
AI创意图(制作/本刊记者 郭嘉亮)

万欣成为执业律师的第五年,接到了一对夫妇的特殊委托。他们希望起诉一家医院,给他们双目失明的孩子讨个公道。

孩子是个极低体重早产儿,出生以后曾被医院给予连续十六天的吸氧治疗——而医学上,长时间氧疗被公认是致使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高危因素。但住院过程中、出院以前,没有医生检查过患儿的眼底。

几次手术后,失明确定无法换回,他们认为,是医院的疏忽造成的。他们之所以起诉,并不是冲着赔款去的。对这个家庭来说,更重要的是“给孩子一个交代”。

孩子长大了,总有一天会问爸爸妈妈,为什么自己看不见?他们希望可以告诉孩子事故的原委,告诉他,爸爸妈妈已经起诉了他们,法院要求医院对你的眼睛负责。

十多年过去,这位父亲的心声依然令万欣印象深刻。弃医从法从事专职律师这20多年里,万欣代理了众多在国内拥有重大影响、复杂疑难的医药卫生法律纠纷,从一名新人律师成为北京市律师协会副会长、北京天霜律师事务所主任,当选了北京市第十六届人大代表。

切换在各个社会角色之间,万欣的初心只有一个:以法律为工具,去调解、缓和医患之间的矛盾,从源头减少医疗纠纷诉讼的发生。

尽管医疗纠纷领域的矛盾如此尖锐和复杂,万欣相信,法律和法律人可以为之贡献的智慧和方案,还有很多。

尖锐与复杂

来找万欣咨询医疗纠纷案件的委托人,往往情绪激动、难以自抑。

“毕竟如果家人不幸脑瘫、截瘫、严重烧伤,甚至变成植物人,或者不幸去世,怎么保持心平气和呢?”万欣深感理解。

但有时,极度的愤怒与悲痛会酿成某种暴力企图。在医疗纠纷诉讼的委托人中,这种苗头并不罕见。在医院私设灵堂、摆放花圈、围堵诊室,甚至殴打、伤害医务人员的新闻,也屡见报端。

为了避免苗头演化成真实的暴力,万欣所在的天霜律师事务所会和委托代理人约法三章:一旦委托方选择以非法律手段“维权”,律所就会立刻解除与之的代理关系。

医疗纠纷案件矛盾之尖锐和复杂,无可比拟。与之相应,医疗纠纷诉讼案件对律师的工作要求也是极高的。

合格的医药卫生领域专业律师不仅需要法律思维,还必须具有专业的医疗思维,后者通常来自相应的学术背景和医院的工作经历,并不是看几本医学教科书就能掌握的。“这与不是看一本《内科学》就会开药、看一本《外科学》就能开刀是一个道理。”万欣向南风窗解释。

医学信息的高度专业性,甚至让人民法院对医疗纠纷案件的审理工作频频陷入两难的境地。万欣清晰记得一起与产科有关的纠纷,法院委托的第三方鉴定机构认定医院有过错,医院主张没有。于是,鉴定人与医院邀请的儿科专家当庭对质了两个小时,最终谁也没能说服谁。行业专家尚且争执得不可开交,法官作为医疗行业的门外汉,“你说他该怎么办?”

更说不清、道不明的是,原告被告双方的首场攻防战往往会聚焦于“病历”。患者会首先质疑病历的真伪,这个事实认定的问题,理应由法院裁决,但有的法官不了解诊疗流程,不清楚病历应该怎么写,于是委托给第三方鉴定机构判别。“但鉴定机构也不愿意做这种事实的认定,委托来了,他们又退回法院,一张病历就卡在二者中间。”这种程序上的空转,极大降低了医疗纠纷案件的审判效率。

只有让医疗纠纷的当事人有信心、敢于选择法律程序维权,医患冲突才会逐渐趋于理性与平缓。

适用普通程序的民事案件,法院应当在6个月内审结,而据万欣的工作经验,普通医疗纠纷案件的审理流程尚且需要两年左右,如果是损害重大、争议特别激烈的案子,则需要5年至8年不等,甚至,“有的案子还在审理过程中,患者就去世了”。

医疗纠纷民事诉讼的漫长程序、高昂成本,令个别人对它望而却步,转而选择了一条玉石俱焚的不归路。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4年2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