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的温度
发表于 2024年10月

传统文化里,只有两个职业和“仁”有关:一个是为政者,当行“仁政”;一个是医者,当行“仁术”。孟子说:“无伤也,是乃仁术。”

通俗理解,“仁”是人文关怀。我们的行医传统里,对“医乃仁术”有许多凝练而温暖的表达。“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

时移势易,今天的医疗技术前所未有地成就斐然,技术被普遍信赖、被过度依赖,成为一种权威,在现实资源分配不均的格局和高度理性的制度设计的夹击下,人文关怀逐渐被遗忘。

明明都是人与人面对面,明明是提供医疗救助,明明本质上就是一种关怀,但医院常被病人看作是一个缺乏温度的场所,而病人也常被看作情绪化的、吹毛求疵的、自以为是的顾客。任何社会都存在的个人中心主义,任何时代都存在的嫌贫爱富,以及现代社会独有的把任何关系均物化为利益关系的逻辑,常常导致这种局面:医生和患者,谁都不高兴,双方都感到委屈。

现代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曾预言:“现代医学实践的弊端是,历史洞察的贫乏、科学与人文的断裂,以及技术进步与人道主义的疏离。”

变化并非最近才发生的,如果回到医学史中去看,你会发现,天平是怎样一点点失衡的——专科化如何消解了人的整体性,技术化如何忽略了人的心理,市场化如何漠视了人的情感、对公平的价值期待。医疗不再以完整鲜活的方式,回应人的痛苦。如你我所见,医疗事与愿违地成为了个体、家庭、社会的负担。

即便如此,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始终有人在唤回逐渐式微的“人文精神”:把病人当人,以患者为中心,践行着“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的人道主义关怀。社会普通人也始终在呼吁:尊重医生、尊重科学。

时至今日,仍然有许多普通人以“仁心”为烛光,日拱一卒地增加人心之间的温度和光亮,将我们重新连接在一起。是他们的存在,让我们相信,医疗可以温暖,医疗本该温暖,它可以真正疗愈人。

我们所处的时代,伴随着许多信任危机,信息隔阂与彼此猜疑,也让医不知患,患不知医,徒增无谓的伤害,但医生与患者不是彼此的对立面。

医生从这个职业诞生之初起,就是在观察病人、与其对话和接触中,习得关于疾病与救治的知识,用它帮助更多人减少痛苦,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医学是人学,医道重温度,努力回应他人的痛苦,则让它的内核闪烁着人性的光芒。

本文刊登于《南风窗》2024年2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