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高级的围猎在两大势均力敌的全球零售巨头之间展开,它们分别来自北美和东亚。
受业绩拖累,日本柒和伊控股(Seven&I?Holdings)集团公司近年来频繁裁员、关店,连旗下便利店教父7-Eleven这个在全球拥有8万多家店的现金奶牛都漫出浓浓倦意。
1个月前,公司收到一项收购提议:垂涎7-Eleven多年的北美零售巨头库什塔德(Couche-Tard?)相当兴奋,这桩高达500亿美元的潜在外资收购终于走向明面。
“兵”临城下,7-Eleven及其母公司立即展开系列“自卫”行动。
与这桩收购提议一起进入人们视野的,还有亚洲便利店市场近年来呈现出来的愈发明显的变化。事实上,7-Eleven率先在全球便利店江湖插上的这面城头大王旗正在悄然易帜。
便利店教父与他的国
从1972年起,铃木敏文这位日本零售天才和他的老板伊藤雅俊(1958年成立株式会社洋华堂)之间就保持着一股默契的配合。由于种种原因,他在奉命考察美国小零售业态时,一眼相中当时开出4 000多家便利店的7-Eleven,并力排众议将其带回日本改造。
把冰品、牛奶、鸡蛋这些必需品放在同一家店销售,这种新颖的卖法唤醒铃木敏文身体里的经营细胞,他看到“单品管理”在中小业态经营问题上的潜力,而这正是当时日本很多经营业者的现实困境。
受门店天花板限制,如何把更精准更及时的商品装进一爿小店,离消费者足够近?这种“小而美”“小而准”的零售哲学在后来几十年一直推着铃木敏文去思考解决更多问题。
他甚至开始“神经质”,时刻担心自己掉队,跟不上顾客需求,随时提醒自己。就这样,在和母公司美国南方公司商定并获得特许经营权后,7-Eleven在日本加速连锁扩张,铃木敏文也撸起袖子、甩开膀子开始做一场超级实验,从别人看不到的细节“抠”出利润,先后重新定义了便利店营业时间、品类管理和供应链等等。
在铃木敏文的字典里,上班族不叫打工人,而是“加班时经常购买零食为宵夜”的消费层,所以靠近上班族的7-Eleven在夜间增加了零食;为满足单身族需求,7-Eleven开发迷你火腿、小包装洋芋片、小袋洗洁精等商品……
在当时的日本,7-Eleven就是一家靠商品销售管理来发展壮大并开得到处都是的小店。铃木敏文的改造计划一共分成几大步。首先延长营业时长,从营业至夜间11点变更为24小时不打烊;其次商品品类摒弃超市用低价竞争赢得消费者欢心那一套,铃木敏文发明的“单品管理”概念,一度让英语世界以“单品管理”的日文发音来创造出一个新的名词“tanpinkanri”。
从1开到第100家店考验的是门店运营和标准化能力,从7-Eleven在日本拓店的几个关键阶段来看,早期,这两项能力的生成由铃木敏文主张的“单品管理”来支撑。即依据假设来订货,做到不论哪件商品要进多少,总公司都能应付,以此来掌握畅销商品,排除滞销商品,这是铃木敏文应对瞬息万变的顾客需求的法宝。
再次是供应链,在这位便利店之父为商学院撰写的众多“教材”内容中,集采供应是绕不过去的核心,也是1991年7-Eleven正式出海后向全球便利店学徒亲授的重点。7-Eleven店在日本本土开100~1 000家时,开始拼后端和供应链纵深的能力。供应效率的提升同样被铃木敏文纳入单品管理的经营范畴。
砍向市场的铃木敏文“三板斧”让7-Eleven快速站稳,发展迅猛。各业务板块的打包出海,两位舵手互相牵制、保持默契,为伊藤雅俊一手打造的零售商业帝国一笔一画绘制辉煌。
24小时惊魂
然而,这种默契在2016年4月的一天被打破。
铃木敏文留在7-Eleven位于东京的办公大楼的最后一天里,每个小时都决定着这个世界零售巨头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