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学的析读
作者 杨晓宇
发表于 2024年10月

很久没有读到好的文学评论了,以至于把这一体裁也渐渐淡忘了。这一方面是当下的评论文章,大都是纯粹的表扬或歌颂,也就显得寡淡无味;另一方面是八股式的,如同一个模子里出来,读不出一点新意,更难品评出作品中的内涵和韵味。其实,文学与评论,应该是一对互相参照的镜子,评论因文学而彰显其思想,文学因评论而升华其美感。近日看到平顶山学院赵焕亭教授的新著《文学里的社会和人生:中国现当代文学文本细读十八题》,让人眼前猛地一亮,及逐篇细读,确有引人入胜、不忍释卷的感觉。

文学评论,当然是评论文学了。评是品评,论是思辨。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文学史上的首篇文学专论,其“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把文学的作用和价值用十个字概括出来,成为千古名言。作为具有五千年文明发展史的国家,文学和文学评论的发展是相伴而行的。自古至今,先贤们留下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对文学进行批评的作品亦是汗牛充栋。批评与文学,正是皇皇文学史发展的两艘巨轮,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昌盛、文明进步、文学繁荣。赵教授是北师大的博士、研究现当代文学的学者,又是培养一代文学与教育新人的教师,她的眼睛与笔触,更多停留在近百年的文学云烟当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作家作品中浏览、研究、挖掘、爬梳,以发现有时代意义和教学价值的文本,推荐给读者和学生,来承续文学与文脉。其新著之中的“文学文本细读十八题”,就是针对教学实践,给读者和学生推荐的十八篇现当代文学中颇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涉及散文、书信、诗歌、小说、剧本、人物传记等体裁,也对朱自清、茅盾、林语堂、鲁迅、老舍、丁玲、刘白羽、姚雪垠,以及林蓝、徐玉诺、杨稼生等作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我们仅以其对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朱自清、丁玲,以及徐玉诺、林蓝、杨稼生等平顶山现当代作家作品的解读,来欣赏一下其文学评论的审美特色与内在价值。

一、对朱自清《背影》的解读

朱自清的《背影》,我们许多人都读过,更被感动过,但也仅限于读过甚或感动过而已。赵焕亭在本书中对《背影》的解读却有着不同的手法。这篇长篇评论是她的硕士论文,看得出是下了很大功夫的。其特色之一,就是按照其硕导王一川先生关于文学评论的修辞论美学理论,对朱自清本人和作品,进行了全方位的解析与品评。她把修辞艺术的现象分为三个层次:一个是显性层次,是文学作者所虚构的文学作品,评论者对其文本进行阐释,以发现作者文本的优劣,实际上,也就是语言修辞的运用艺术。第二个层次,是对话语和文化语境的掌握的层面,即对文学文本进行文化语境的阐释,作者把这个层次叫隐性层次。在笔者看来,就是挖掘出文学作品如何受特定的文化影响而产生的文化内涵。第三个层次,作者叫终极层次,是历史的无意识镜像,也即我们常说的历史背景。为什么叫它无意识镜像,是因为在文学作品的这一层面上,基本上是无意识地反映了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生活,甚至是作者的人生映照。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4年1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