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私家高级公文写作教程
作者 李润和
发表于 2024年10月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说:“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章不朽,大有人在;文章经国,其人较少。显然,普通文章很难达到“经国”的效果。然而,有一种文章却可以达到这个效果——奏折。在不同历史时期,奏折的称谓不同,然而其实质是一样的,它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上行公文,是君主与臣工沟通的有效途径。用现在的话说,这类公文类似于官员给君主或中央政府呈递的报告。奏折内容一旦被君主采纳施行,便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达到文章经国的效果。

近代史上的文章大家、奏折高手曾国藩,为了提高其弟曾国荃的奏折写作水平,专门编著了一部关于奏折写作的书——《鸣原堂论文》。“鸣原堂”三字,首次见于曾国藩同治三年十二月初四日日记中,“与沅弟论文,名其堂曰鸣原堂”,即以“鸣原”二字名曾国荃之堂。“鸣原”二字作何解释?曾国藩在《鸣原堂论文》小序中作了说明,尽述其原委。“鸣原”出自《诗经·棠棣》《诗经·小宛》,以鹡鸰鸟为喻,述兄弟之情:一为兄弟急难,一为兄弟相戒免祸。这两点意思,基本上倾注于《鸣原堂论文》一书评点之中。

《鸣原堂论文》是日积月累之作,到曾国藩去世时尚未完编。自同治三年十二月到同治四年三月,曾国藩断断续续选批古人奏折十七篇。其中,西汉文九篇,三国文一篇,唐代文一篇,两宋文三篇,明代文一篇,清代文二篇。每篇文章文前或加按语,文后或加评语,文中则于紧要处逐节评点,以便于其弟曾国荃把握文章主旨,领会该篇奏折奥妙所在。由于公务繁忙,曾国藩在选批了十七篇文章后,便没有再继续下去。时间一久,以至于他自己都忘了选批过哪些文章。但为了培养其弟看、写奏折的兴趣,提高其写作水平,曾国藩并未忘记选编奏折的事情。“《鸣原堂论文》已抄若干篇?此间无底稿可查,请弟抄一目录寄来,拟再续批数十篇,以成完编。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4年1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