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百年前预言芷江发展
作者 蒋镇嶷
发表于 2024年10月

百年前,沈从文曾两度来到芷江生活和工作。善于观察、喜欢名胜古迹的他经常登上钟鼓楼,将古城内的“小八景”——“铜壶滴漏”“五爪抓天”“铁打栏杆”“雄溪亮虾”“三步两拱桥,过桥不见桥”“大庙对小庙,过庙不见庙”尽收眼底。或是登上古城墙,观赏城外的秀丽山川,眺望城外的“明山叠翠”“秀水拖蓝”“龙津春浪”等景观,无不让人心旷神怡。在芷江期间,他对芷江的人文地理、城市概貌、社会状况、风土人情都有了全面的了解。在他眼里,芷江是一座有悠久历史的古城,文化底蕴深厚,特别是城内外的标志性古建筑物,令他印象极为深刻。

芷江,古属“五溪蛮地”。战国时期屈原在《九歌·湘夫人》中有一千古名句“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虽然这位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沈从文戏称作“疯疯癫癫的楚逐臣”(《桃源与沅州》),但沈从文仍是饶有兴致地就着屈子“沅有芷兮澧有兰”与“乘舲船余上沅兮”这些话,“估想他当年或许就坐了这种小船,溯流而上,到过出产香草香花的沅州”。

若真包了小船来沅州,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古城的城门,正如沈从文写道:“到了沅州南门城边,也许无意中会一眼瞥见城门……”城门之上自然是城墙与城楼,芷江古城有东西南北四座城楼,由四个城门连接着高而厚的城墙。芷江古城墙特别高大坚实,在当时是湖南省境内最坚固、最雄伟壮观的古城墙之一,是芷江县城一道亮丽的风景。古城墙建于宋熙宁七年(1074),荆湖北路察访章惇奉命进兵懿州,平定田元猛地方势力后,诏改懿州为沅州(今芷江),始在沅州州治筑土城,先修筑西面(临湃水),相继筑东南北三面。明洪武六年(1373),江夏侯周德兴将原城拓宽二里。明弘治九年(1496),副使顾源在沅州城建城楼四座,曰东城门、南城门、西城门和北城门。东南名“澄霁”,西南名“筹边”,东北名“秀水”,西北名“威远”。在临河西面用青石建西门码头,同时在北、东、南三面城墙外开壕蓄水,俗称“护城河”。明正德十六年(1521),沅州兵备道黄天爵以城西一带濒临濞水河常被洪水冲塌,而“砌石垒岸,以固城垣”。后人将西门外沿河大堤称为“黄公堤”。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湖、广、云、贵、川五省总督府总督冯岳对城墙又加固扩建,将土筑的城墙建成石砌城墙,周长三千四百五十米,并全面扩宽疏通东、南、北三面护城河。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4年10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